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周公解梦1000问>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8(1 / 2)

 上篇梦境中的信息密码8

第七章梦与心理学的关系

梦与心理有什么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是神经系统高级部位——脑的功能。

而梦则是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并且人白天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夜晚梦中的心理活动。

因此,梦也是心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脑生理活动,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反映人的情绪。

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对外界反映的特征之一,它是人类大脑神经生理反应与“意识”整合时产生的。

当外界的反应冲动从扣带回向大脑皮质扩展时,心理过程便渗入了情绪色彩。

人白天心理活动中的情绪,在夜晚的梦中也同样反映出来,正如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的内容千奇百怪,梦中人义愤填膺,或焦虑不安,或沉浸在幸福甜蜜之中。

经过不少科学家长期的研究,一般认为,梦是有一定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的。

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是现实生活中内容的折射与反光。

人的心理活动都在梦境中表现出来,只不过这种心理上表现有点经过变形而展现于人的梦中。

要研究表明,情绪与梦境有关。

例如喜者多梦欢乐愉快;怒者多梦焦躁不安;忧者多梦心绪不宁;悲者多梦凄楚哀怨;惊者多梦惊心动魄、惶恐胆怯;信鬼神者,多梦妖魔鬼怪;梦境杂乱混沌者,心中多不安与担忧。

还有一些梦与个人愿望、思想活动有关,这些思维的痕迹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睡眠时又重新反映出来。

梦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在睡眠中,人类机体冲动得到发泄,醒后就会约束自己的言行,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困难和处境,如果不让某人在睡眠中做梦,这个人就会在白天表现出异常言行,甚至产生犯罪危害社会的表现和行为。

梦,实际上是自己演给自己看的小品,就像一个人在自己观看电视一样,他总会去找那个自己最喜欢的看,他看的内容多多少少可能与这个观看者有些类似或是他向往的地方,这正是你心理上或心灵中发生反映的结果。

一个人可能在自己的梦里找到自己,梦虽然是假的,却不会欺骗你。

人在做梦的时候,大脑皮质是在极低水平下工作的,对事情的分析有时是错误的,记忆中也可能充满着缺陷或残缺不全。

所以梦中的自我同现实中的自我有时看起来是分割的,没有连续性。

但作为同一个大脑,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中的自我仍然在关心着白天的事情,不过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而已。

人在梦中,是以一种奇特而复杂的生活回忆着他的过去和预演着未来。

所谓发现现在的自己,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也就是意识当中的自己,我们称为“清醒我”。

当然,现今心理中的是自我,但是,在心理学上,我们所要探测的心灵,比现在这层自我更加深刻。

由于潜意识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被封闭起来,所以平常人们无法发现它。

它存在的证据是,当压抑的力量薄弱时,这个无意识的心灵就会来到有意识的世界。

人在睡觉时,自我压抑力量较弱,无意识的心灵便容易浮上意识层面。

这正是表现在梦里,所以梦是平常自己压抑着的另一面。

梦是一种奇妙的心理现象,虽然身体处于睡眠的状态,但脑海里,却如同清醒般地拼命思考着。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梦境里却都有可能实现。

虽然是做梦者本身自导自演,观众也仅限于本人,但每一次却仍有新的剧情发展。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所有人在起床后不久,就无法完全记得做梦的内容。

因此,做梦是否为我们心灵的自身心理生理上的需要,就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

另外,研究人员也尝试别的实验,就是把睡到一半的实验者突然叫醒,唯一区别的是,这一次是在他尚未产生梦境便打断其睡眠。

同样观察他们在白天的行为,则没有发现较异常的变化。

众所周知,梦是“看”的东西。

在清醒时的感情可由言语、动作行为来表现,但在梦中有情感表现,就只能“看”。

它常是由欲望、恐惧、爱情、嫉妒、矛盾等因素纠结的部分组成。

人在清醒的时候,常能以较冷静、理性、明确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感情、压抑自己的行为。

但在梦境里,那种抑制力在降低,因而会做出平时不敢想象的行为。

因此,梦扮演着将自己心底真实的情感,转化成为一个视觉影像,再传达出来的角色。

由于梦境里全然是视觉化的影像,因此,我们则可能通过心理分析着手,来发现“睡梦我”心灵底部的真实意义。

梦的补偿与心理平衡作用

在对梦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梦具有心理平衡作用。

人们平时被压抑的个性会在梦中得到释放,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也能在梦中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

也就是说,梦的心理意义在于补偿,通过梦,潜意识可以指出或补充意识活动的不足,使精神活动更加完善,也更加充实,从而使整个心理功能趋于稳定。

心理学家荣格也肯定了梦的心理补偿作用,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平衡调节系统。

比如,很多心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会发现:幸福的人常做悲伤的梦,闲适的人常做紧张的梦,抑郁的人常做快乐的梦,满足的人常做失落的梦。

荣格认为,梦的作用是补偿,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平衡,当他过分地发展自己的一个方面,而压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时,梦就会提醒他注意这些被压抑的方面,从而完善、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梦将会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能使心理及行为更为趋于和谐。

例如,当一个人过分强调自己的强,不表达自己的弱,即他只表现自己的强悍、勇敢的气质,而不承认自己也有温情,甚至软弱的一面时,他也许就会梦见自己置身于某种令人手足无措、异常惊恐的场景里,这种梦境就是对他的个性的平衡。

梦对人脑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舒缓平和的梦境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清醒时紧张忙碌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觉醒时某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梦中实现。

相应的,如果人们无梦或者少梦,那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白天的紧张情绪若不能通过做梦得以修复,那么长期紧张的状态会导致人的心理崩溃;另一方面,人们会因为累积过多的难以实现的欲望而饱受折磨。

所以,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梦是白天失去的快乐与美德的补偿”正是对上述理论的精炼概括。

具体来说,由于人在梦中以右脑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脑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的过程中,清醒与睡梦的状态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

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

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做梦也可以维持大脑的健康发育和正常思维的发展。

做梦能使脑的内部产生极为活跃的化学反应,使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达到高峰,而迅速流过的血液则带来氧气和养料,并把废物运走,这就使得本身不能更新的脑细胞会迅速更新其蛋白质成分,以准备来日投入紧张的活动。

所以,可以说,做梦有助脑功能的增强。

脑中的一部分细胞在清醒时不起作用,但当人入睡时,这些细胞却在“演习”其功能,于是形成了梦。

梦给人痛苦或愉快的回忆,做梦锻炼了脑的功能,梦有时能指导你改变生活,还可部分地解决醒时的冲突,将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实。

做甜蜜的美梦,常常会给人带来愉快、舒适、轻松等美好的感受,使其头脑清醒、思维活动增强,这有助于人的消化和身心健康,对稳定人的情绪、促进和提高人的智慧活动能力、萌发灵感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所裨益。

上述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很幸福的人为何常常做糟糕的梦:人的担忧多半来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总是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可能会失去,认为自己随时会“出事”,心理学家把这种自我暗示看看成一种自我预言,因为很多抱有此类想法或经常做这类梦的人最后可能真得会“出事”,但这“事”绝非是梦惹的祸,而是人自身不断重复暗示的结果。

所以,改变一个人对梦的解释,在解梦时自己安抚自己,尽量以合理、积极的态度去认识梦境就可以改变梦给人带来的心情。

梦中的自我到底是谁

自我是一个人潜在意识的原形,现在正被个性发展的需要所叠加。

人有一种尽可能排斥兽性和阴影的倾向,然而人格完整的秘密深深隐藏在自我之中。

人的潜意识和未来密切相关,做梦者可能第一次在梦中看到一种使之振奋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可能会成为自我完整的个性的象征。

梦境,是你本身自我心灵中的一个舞台,因为心灵中的奥妙只有自己才清楚。

做梦的大脑与白天清醒时的大脑是同一个脑子,只不过是有左右脑的区别而已。

在这个梦中舞台上,登场人物中可能每个角色都是你所认识的,都是你所熟悉的人。

然而,也有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也有些是曾见过却叫不出名字的人。

重要的是,做梦者是决定谁出场谁不出场的人物,即使是不具任何意义的小角色,也必须由做做梦者来决定。

换句话说,梦中的登场人物不仅具有深层的意义,而且所演出的或令人惊心动魄,或扣人心弦的故事,大多与个人过去的经历,现在的体验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有关。

大多数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描述了做梦者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某些重要特色。

梦中双关语是重要的信息,而且由于多是视觉双关语,很容易明白。

不过有些双关语或隐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要通过更多的发问才能发现它真正的意义。

隐喻性的思考方式对于了解梦的真正隐含信息有关键的效用。

如果你确能欣赏并把隐喻看成一种表现风格,那么你就能比较灵活的解解梦境。

当一个人运用智慧解破梦中的隐喻或双关语时,获得的乐趣本身就是梦境体验的收获。

心理分析的目的,就在于去发现隐喻与双关语的意义以及梦中象征动作的意义,并利用它们对今天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梦是大脑的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面之间的对话——它们很微妙地讲着不同的语言。

尽管有意识的大脑可能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潜意识在梦中说的话,但事实上它像一位缺乏经验的翻译那样,经常未能准确地理解和解释那些语言真正的含义。

为此,我们要想做好自我心理、心灵的翻译,就要深入了解梦的表现形式。

梦境与情绪象征

梦是人的情绪舞台。

每当白天的活动结束后,人对这些活动的感受并没有结束,而是留待梦中分解。

梦境所表现情绪的好坏,将会影响第二天起床时的心情:是去迎接世界给我们的挑战,还是逃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呢。

有实验表明,梦以两种方式表达情绪:第一种是渐进式,其中的梦境由一个走向另一个,做梦者在其中总是取得最后的成功,即使是从坏事开始;第二种是重复式,梦境也由一个到另一个,但每一个梦境都有某种相似性,做梦者总是摆脱不掉不愉快的情绪梦。

在白天,我们的情绪可以尽情地表现或发泄,而梦中的我们采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呢·梦中的情绪是经过了加工的,多采用象征、夸张以及其他方式来表现的,虽然与白天的实际情况可能在具体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梦中的情绪却和白天的情绪大多在本质上保持着一致性。

另外,还存在另一种情况,某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一些不符合自己道德观念的情绪,白天,他们无法把这些情绪正常表达出来,于是便会通过梦境来传达,这些情绪在梦境中有时候可能表现得非常明显,有时候却需要通过隐晦地象征方式。

例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人难免会有喜怒哀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绪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宣泄。

比如,一个人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可能会争执几句,绝大多数的人迫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虽然生气但可能也只是发发牢骚作罢,但梦境梦境在梦里,他们便可能与人争吵、怒骂甚至打斗,这种愤怒的情绪与白天的怒气是一致的。

再比如,一个人梦见自己的奶奶去世了,她十分悲痛。

做梦者在白天确实接到过家人的电话,得知奶奶生病的事实,于是她晚上做了这个梦。

正常来说,这个梦可以理解为她担心奶奶会因病去世,如此来看,梦中的情绪反应的应该是她真正的情绪。

她因这个梦焦躁不安,即使获知奶奶病情好转之后依然非常痛苦,于是她去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心理医生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人与她的奶奶关系非常不好,因为一些事情双方积怨很深,所以,在她奶奶还未去世的情况下,她的这个梦可能隐含着她希望奶奶死去的想法,并且她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承受着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谴责,并感觉到不安与焦虑。

如此看来,一个人梦中的真正情绪也可能是隐晦的,婉转的,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科学家将做梦者梦中的情绪在一定范围内作过记录和统计,主要形式包括这几种:忧虑,包括恐惧、焦虑和迷惑;愤怒和挫败感;悲伤;快乐;激动,包括惊讶。

其中忧虑的情绪占绝对优势,比例为40%;愤怒、快乐和激动各占18%;悲伤最少,占6%。

所以,梦中的心态64%为消极的或不愉快的(忧虑、愤怒、悲伤),而积极愉快的(快乐),仅占18%。

另外,梦的形成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及体验等心理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根据临床观察,心情平静则梦也平淡宁静;心情紧张不安则梦也恐怖可怕;心情郁闷则多做烦恼的梦。

总之,梦常常能够体现梦者的情绪和心态。

梦反映做梦者的矛盾心理吗

内心的矛盾常常出现在一些恐惧的梦或焦虑的梦中。

火车就要开了,你急着要赶车,但是就是跑不动。

有人追你,你要逃走,但是就是跑不动。

恶鬼来了,你想搏击,但是手却抬不起来……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

弗洛伊德早就指出,这种梦反映着梦者内心中的矛盾。

他心灵的一部分想逃脱,想赶上火车,而心灵的另一部分却不想逃脱,不想赶上火车,这时就会出现想跑跑不动的情况。

同样,遇见鬼动不了也是因为心灵的另一部分不想动。

总是如此吗?

这不敢保证,但是我们遇到的这类梦境总是如此解释。

动不了是由于内心矛盾。

例如一个女孩梦见同班一男生持刀冲过来,她想跑却跑不动。

为什么,因为她一方面害怕那个男生会“袭击”她,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他能“袭击”她。

在梦中干什么事总出岔子也往往反映出内心的矛盾。

例如前面引用的荣格所说梦例:一个校长梦见赶火车时,不是这个忘了就是那个丢了。

最后好容易出了门路上又走不动。

原因是他内心中有另一个声音告诉他,不要这样急于追逐名利。

有一个女孩,提供了这样一个梦例。

“五一”假期中她原想去一男朋友那里参观牡丹花,但终未成行。

结果“五一”后她经常梦见自己不远千里去找男友。

总是历经千辛万苦,梦见自己清晰地见到男朋友学校的校门,但不知为什么总见不到他。

于是拼命拨电话找男友的寝室。

但是男友不是去上课就是在很多人的大操场上踢球。

反正就是见不到他。

接下来又梦见男友到北京来,打电话说他到了,但当她急急忙忙去接男友的时候,却又在约定的地点找不到人了。

这种一直无法见面的梦的意义代表什么呢?

这个女孩通过最近的心理变化,找到了梦的答案。

她说:“我自己急于见到他,向他说明一些误解,所以总是梦见去找他。

但我又唯恐见到他,他不能原谅我,不能冰释这些误解,所以梦中无论如何努力总也见不到他,是潜意识中害怕见到他。”

这种又想见又怕见的矛盾,就引出梦见去找但是找不到的情节。

还有一种情况,走不动代表一种否定。

弗洛伊德有这么一个例子:

“我因为不诚实而被指控。

这个地方是私人疗养院和某种机构的混合。

一位男仆出场并且叫我去受审。

我知道在这梦里,某些东西不见了,而这审问是因为怀疑我和失去的东西有关。

因为知道自己无辜,而且又是这里的顾问,所以我静静地跟着仆人走。

在门口,我们遇见另一位仆人,他指着我说‘为什么你把他带来呢?

他是个值得敬佩的人。

然后我就独自走进大厅,旁边立着许多机械,使我想起了地狱以及地狱中的刑具。

在其中一个机器上直躺着我的同事,他不会看不见我,不过他对我却毫不注意。

然后他们说我可以走了。

不过我找不到自己的帽子,而且也没法走动。”

这个梦中细节的意思,我们已经无法破译。

因为弗洛伊德没有说明做梦者当时的具体情况。

但是我们仍;日可以看到,这个梦如同一部欧·亨利式的短篇小说,在结尾处突然翻转。

在梦的前边,他一直自认无辜,而且仆人也认为他无辜,甚至审查者最后也相信了他无辜。

但是,在他可以走了的时候,他的“有罪”却使他走不了了。

因此这梦的意思正是:尽管人人都以为你无辜,你也自以为无辜,但你不是。

说到底这仍是一种内心矛盾,内心中一部分认为自己无辜,而另一部分反对。

费慈·皮尔斯是完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他发展出优势者对抗劣势者的观念。

安·法拉戴在诠解梦的时候,把这些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加入秘密破坏者的观念。

简言之,皮尔斯把我们心中权威命令“应当”做的事,视为优势部分——无懈可击的完美主义者。

如果我们凭着冲动,正要做出某些不“该”做的事时,这一部分则会正告我们,将会发生可怕的结局。

例如,一个人一方面在用功读书另一方面又想去溜冰。

她梦见不去溜冰实在是虚掷宝贵光阴,而做这个梦的那段时间里,她正处于“认真读书”的痛苦冲突中,那优势的部分威胁:“如果你胆敢去溜冰,那么未来投身科技领域的生涯规划将付诸流水。”

她相信优势部分的命令,也就是说,如果她把精神放在溜冰上,就不可能完美。

她很害怕即使稍微心动,随便去溜个冰也将前功尽弃,成为一名不入流的溜冰艺人。

她的重要个人需求——让精力与创造力有个宣泄管道,遭到强烈否定。

而她人格中的另外部分则化身为劣势者。

而她的心声却说:“我要溜冰!”

在她远离运动的日子里,这个念头经常出没。

一到晚上,这个劣势部分就以做梦的方式嘲弄她,在冰地上愉快滑行、舞蹈。

劣势部分代表着遭到优势部分打压的基本需求,它会自行反抗,甚至以打击优势部分而满足自己。

法拉戴所谓的神秘破坏者,可能是优势部分,也可能是劣势部分,他们以神秘的方式在梦中让我们受挫。

如果梦中事情遭受挫折,你可以把这个破坏者拟人化,问他为什么安排暴风雨,把你的车子吹离路面。

假如你错过班机,遗失钱包。

触不到近在咫尺的人物,那就是秘密破坏者在梦中作怪。

如果它对你提出的问题有了回应,而且是用强烈批评性的口吻,要求你应该如何如何;假如你不听,它又警告你将会有如何如何的灾祸。

那么可以确定,这是优势部分的夸张演出,正在反映你的生活中的困扰。

反之,如果秘密破坏者语多抱怨,自认受害,摇尾乞求优势部分放它一马,那么,这种抱怨会破坏你的意向,不让你遵守优势部分要求的,正是你的劣势部分。

梦中的心灵感应现象

梦与心灵感应的关系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浓厚兴趣。

很多人都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这个场面或事件似曾相识,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其实,这是发生在梦中的体验。

比如,某中年男子病情急险的时候,他远在海南上大学的弟弟,多次来电话询问家中是否有什么事情发生,家里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告诉他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可他觉得心里非常难受,总是觉得家中有什么事情隐瞒着自己,放假后他才知道当时哥哥病重的真相,他说当时心里有一股难以忍受的痛苦,预感到家中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种现象常发生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或相爱的情侣之间,在双胞胎之中发生的频率更高。

1960年,约翰先生和他的太太琼斯还在英国工作。

一天晚上,琼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在房中熟睡,突然听到有人在呼唤自己,她努力使自己清醒起来,分辨出那是她的双胞胎弟弟汤姆的声音,于是她睁开了眼睛,看到汤姆正站在离自己不远的咖啡桌旁,还穿着飞机驾驶员的制服,但令她惊恐的是,汤姆的脸上一片空白,没有眼、耳、口、鼻。

琼斯很害怕,正在这时,汤姆的身影摇晃起来,并渐渐地远去,直到毫无痕迹。

琼斯被吓醒过来,很长时间她无法确定那是不是一场梦,直到她的丈夫也醒过来并安慰她。

当时,汤姆正在纽约经营包机服务事业。

第二天,琼斯赶紧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得知家中并没有什么事情才安心。

两年之后约翰和太太回国,琼斯和弟弟聊起了那个梦,没想到汤姆大惊失色,告诉她大概两年前自己确实经历了一次危险的飞行,当时他的双擎飞机的两个引擎都坏了,飞机向下猛冲,在即将坠地的时刻一个引擎突然发动,这才幸免于难。

这就是心灵感应。

心灵感应属于超心理学的范围,现代超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灵感应有两层意思,一种是预言性的心灵感应,即做了梦,在后来的某时某地竟发现一种现实景象跟该梦中出现的景象一模一样,这种现实景象就是预言性的心灵感应;另一种就是在时间上梦中的景象与现实某处发生的景象完全吻合的心灵感应。

梦的预示作用,其实就是对我们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演,它让我们先在心理的层面上对未来的生活有一个准备。

作为生命运动中的物质性和统一性的客观存在,心灵感应(或心灵传感)现象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自身潜在的智慧,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潜能并非极少数人才有的天赋。

而后天的特殊开发,都可以使人们具有这种心灵感应的功能。

一些透视梦在预见或者预示未来事件时很明显,另一些梦则倾向于以象征的、隐晦的形式来表现这种信息。

这些梦中确实有特异功能的影子,有时这些信息甚至非常完整,但你常常需要非常仔细认真才能发现它。

曾经有这么一个事例:一个18岁的妇女做过这样一个梦:她母亲睡在起居室里的一张折叠床上,她则睡在毗邻的一间卧室里的某个位置上,低头看着一位好朋友的尸体躺在那张折叠床上,什么东西都很准确。

她和母亲都以同样的姿势站立着。

她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做梦之后刚刚一个月,不幸的事发生了。

但是和梦中的情况恰恰相反,那位好朋友没有去世,而她的母亲却在睡觉时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后来她的朋友走进屋子,她们各自站在和梦中一样的位置上——她以同样的声调说出了那句话。

弗洛伊德认为,古老的信念认为梦可预示未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荣格曾说过:“这种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成就的预测和期待,是某种预演、某种蓝图或事先匆匆拟就的计划。

它的象征性内容有时会勾画出某种冲突的解决……”

梦的预示作用越来越真实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尽管在梦学的悠悠发展史中,人们及一些科学家忽略甚至否定了这种作用的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与生理学家在长期的探索中,以无可争议的科学实事和梦例肯定并解释了梦的这种预示作用。

梦的心灵感应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梦与现实事件发生的“共时性”,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巧合”。

虽然心灵感应的原因尚未查明,但是这一现象还是不难理解的。

必定是脑内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能力,借助这种能力,人接到了远处人或物发出的信息,并且把这种信息转化成梦。

梦的心灵感应现象常发生在相互关心、熟悉的人之间。

曾有国外的研究者发现,心灵感应最明显的是孪生姐妹或姐弟,当其中一方遭到不幸时,另一方常有典型的同样部位的不适感或梦中心灵感应。

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妇也会有心灵感应的梦,在长期的身心共同交流的生活过程中,彼此相互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因而会产生梦中的心灵感应。

虽然梦中的心灵感应反映了特异功能的信息,但是有时它又歪曲了这些信息。

有象征性的梦中,歪曲的过程甚至更加巧妙。

尽管有许多例子已经表明梦可以预示未来的事或心灵感应,但我们还是应该对这类事抱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在相信这些神秘体验的事实的同时,要从科学的角度与范畴去解解梦的真正含义,有的目前我们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解说,但我们可以放在以后的历史中,让后来的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即使这些神秘的体验真的存在,也不能证明宿命论和有神论的观点。

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来看,梦中的心灵感应是人类的一种自身存在潜能与天赋,它并不是少数人的本事,通过后天特殊的训练与开发(如气功等)是完全可以人人都能达到的。

并且梦的预示功能也许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四维空间的一种效应,其实质就是人脑的一种潜在功能。

若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来看,这些神秘的体验无非是天人相通、天人相应的一种具体表现罢了,并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

梦都是自私的吗

梦是大多数时候都有自己在,但是也有少数时候梦里没有自己,好像在讲别人的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