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上三竿后,刘杲手持东郡太守桥瑁、渤海太守袁绍两人檄书文章,召唤来并州所有谋士武将,一起共议并州时局大势。之所以召唤来所有谋士武将,是因为刘杲不仅是欲博采群议,整理未来投机思路,更是欲借此事,试探自己属下心意。
大堂之上,数十人列位跪坐,仔细翻看刘杲令人手抄的桥瑁、袁绍檄书副本,继而各自表意见。
不一时,堂内众谋臣武将,便分化为两大派系。一派慷慨激昂,认为当站在袁绍一边,与天下诸公同时聚义,再入雒阳;一派认为皇甫嵩入雒后,董卓兵强,此时若举旗,定然遭到董卓袭掠,徒惊扰河东郡、并州,无益于大汉。
两派各自引经据典,分析并州地理与关东地理之间不同,激烈讨论并州未来走向。不过在刘杲眼中,这两派各有缺陷,所言方法皆不是光明大道。
支持袁绍这一派系,仔细分析时局,继而联系起大周陷入衰世后,春秋各诸侯举措。这一派系认为,汉世衰弱已久,即便袁绍成功入雒,再立新天子,汉帝国的中央权力也会大大减弱,有可能再现春秋诸侯争霸局面。
春秋诸侯争霸,五分实力,五分名望。刘杲年幼,并州荒芜,唯有夺取大名,才能正式在并州建立制度。
这一派系的汉世人,眼界限制于以往历史,不晓得汉世社会风俗,已经与大周有根本性不同。大周衰败后,能依借诸侯争霸,继续残喘数百年,但是大汉却不能。
然而,毕竟如今的汉世人,还将天子高高放于天上,没有那种“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心思,也不知道汉世以后历史生的种种巨大变折。在这些谋臣眼中,持续四百年的大汉,无疑是另一个八百年王朝的大周:四百年中央兴盛,四百年诸侯争霸。
反对支持袁绍的这一派系,大都是实利主义者。这些谋臣武将眼中,保全并州百姓才是第一位。如今董卓势强,便应顺从董卓。而后,若是袁绍破击董卓,刘杲再兵雒阳,支持袁绍不迟。这种手段,虽然不能立下不世之功,却能保证刘杲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手段安稳是安稳,但是刘杲一旦选择如此,未免给人一种三心二意表象,类如墙头草,难以信任。虽能自保一时,但是却给刘杲以后争霸天下带来无数不利因素。
两派系正在争论间,忽然一少年长身而起,上前质问刘杲:“州牧不以卑职出身贫寒,年岁幼稚,而举辟为掾吏,并令卑职参议州郡大事。州牧既然辟吾以谋议之官,安得不与卑职议论大事哉?”
“谋议之官,视野为其主之视野,布局为其主之布局,谋划为其主之谋划。州牧有所求,谋议之官便当思所求。州牧既然招卑职前来议事,便应当言明心意,而后再由谋臣参议得失,补漏查缺。奈何州牧如今缄默不语,却令众谋臣辛苦猜度,散思维,不能集中议事?州牧不欲我等为谋臣乎?”
刘杲定睛一看,却是识得眼前这位才十六七岁少年,不是别人,正是河东郡人贾逵贾梁道。
ps:迷迷糊糊补完这章节,睡觉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