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政策实施之后,羌奴苦工虽然纷纷议论,却没有带来比较明显的成效。这或许是刘杲规定只有劳役期过半后,才能支付工资——没有到手的金钱,对于这些人身都不能自由的羌奴苦工来说,再多也只是虚幻。
面对羌奴的消极工作,刘杲再次抛出新政——奖赏政策。
在管理羌奴时:第一,刘杲引入工分制度。
每人每天正常情况下,可累积工分o-1oo分(最小单位为个位数),其中5o分是普通人一天的工作量。然后刘杲又把劳役时间和工分结合起来,譬如某羌奴苦工被叛劳役1o年,也就是说他需要为刘杲创造1o(判刑时间)x365(每年天数)x5o(每天正常累积工分)=1825oo分。
这样一来,一个人积分进度,才是劳役时间、工资放的依据。譬如某羌奴苦工在一年内累积27375(=365x75)工分,那么其劳役时间就等于已经工作一年半,给其放薪水时,也是按照已经工作一年半时间来放。
工分制度一施行,羌奴苦工的工作热情立即爆。比起虚无的金钱、所谓的自由身,能够缩短自己劳役时间,才是这些羌奴苦工,最需要的。
工分制度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数学。虽然汉世,中国数学展进度,早已经达到能精确计算日食、月食地步;虽然九九乘法表,在春秋时期就已是大路货;虽然算筹的展,已经能够解答高次方程,但是中国的数学,始终有一个最重要的缺陷,普及度太低。或许汉世间还把《数》列为必学六艺的儒生,多多少少还会学点计算,但是平民乡间却找不出几个数学高手,更别说专业计算、管理的会计人才。
有困难,要挺身而上,解决掉困难,而不是任凭自己被困难压倒。
刘杲火的把后世名为阿拉伯数字的印度人创十个数字字符“o、1、2、3、4、5、6、7、8、9”引进,并匆匆编写一部关于加减乘除的教材,在羌民乃至全军之中,逐渐开展全民数学普及教育。
阿拉伯数字,刘杲模糊记得,在西元3世纪左右,它才由印度人明,现今这世上应该还没人创造出来。懒的寻找藉口解释的刘杲,于是就大言不惭的宣布,这些数字字符,是他自己明、创造的。至于为什么用这些鬼字符,来表达数字概念?刘杲的解释是:为了书写方便,便于计算。
不管怎么说,能够流传后世,并且世界通用文字符号,其还是值得学习的。
如果说,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法则,这种小学水准的非专业教材,刘杲还能勉强汇编。那么关于统计、人员管理、报表等方面,刘杲就完全弄不懂如何处理。隔行如隔山,后世精细科学培养的出来的精英,也只能攻读一个方向。
后来,被逼急的刘杲,大手一挥,直接把表格绘制成后世exce1那样的简单粗糙格式。
“能统计这些羌奴信息就成。至于其他方面,等以后寻找到专业人才后,再慢慢研究。”刘杲最后不得不这样安慰自己。
第二,刘杲又结合汉世,推行了奖励制度。
诸如;每一羌奴苦工百人队中:每月工分第一者,额外奖励3oo工分,前三,额外奖励2oo工分,前十额外奖励第一者,额外奖励8oo工分,前三,额外奖励5oo工分,前十,额外奖励3oo工分。等等。
刘杲从西海回来后,在夏育的建议下,把掠夺的羌族女人当作货物,列入奖励机制:凡是优秀、努力的羌奴苦工,都可自由选择一个女人结合婚姻。这一奖励列出来,一群雄性羌奴苦工的热情再次被引,所以即便是大雨刚停,小雨未止,山上泥土还稀松时,刘杲便令他们上山伐木,这些羌奴苦工,也是拼命的干活,绝不喊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