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八仙演义> 第007章 唐僧身世之谜(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07章 唐僧身世之谜(6)(1 / 1)

 另外一点可能就是殷小姐虽然是出于无奈,权且顺从刘洪,但是那终究是忘不掉的过去,自己一直生活在这个阴影中,自己的家人虽然理解,但是殷小姐还是想获得社会的认可。而在‘唐王登殿,殷丞相出班,将前后事情备细启奏,并荐光蕊才可大用。唐王准奏,即命升陈萼为学士之职,随朝理政。玄奘立意安禅,送在洪福寺内修行’几句中,丝毫没有提及殷小姐,敏感的殷小姐‘知道’,大家嘴上不说,事实在心里还是有些芥蒂的,既然唐王没有为自己立一座贞节牌坊,那我还活着做什么,仇人杀了,儿子成才了,丈夫活过来了,父母也健在,想要做的事最终实现了,所担心的事最终没有来,此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可以这样想象,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搏斗之后,殷小姐在丈夫睡下之后,用一种从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死前虽然依然留恋,但是更多的是笑容。

再看那刘洪,刘洪见色起意,陡起狼心,遂与李彪设计,将船撑至没人烟处,候至夜静三更,先将家僮杀死,次将光蕊打死,把尸首都推在水里去了,说明那刘洪是个思维冷静、心狠手辣的人。刘洪冒充朝廷命官,穿了光蕊衣冠,带了官凭文书,同小姐往江州上任,说明刘洪胆大心细,熟悉官场事务,有一定的文凭,地方的行政事务处理的不错,行政效率很高,最起码没有捅娄子,给自己惹上麻烦而暴漏自己。刘洪没有同小姐回过一次岳父家,说明他头脑灵活,能够以多种理由敷衍推脱而不使其生疑。刘洪在地方上一呆十八年,可以说那刘洪的人际关系不错,既不左迁,也不右迁,既不进京面圣,也未降职处理,在原来的位子上稳如泰山。这也从侧面反映大唐初期,官员不大调动所带来的优势已经展现,但是弊端还没有被发现,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和藩镇之祸埋下了引线。刘洪与殷小姐同床共枕十八年没有再生下孩子,说明他的那方面可能有点小问题,也可能是考虑长远,一但发现问题,马上跑路,省的有了孩子累赘,也可能是拿殷小姐当幌子,其实在外面已经有了妻小了,只不过做的绝密,没有人知道,不好追查。也可能是殷小姐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了手脚,使自己怀不上孩子。综合刘洪容忍殷小姐所怀婴儿将近临盆这件事情和突然被捕都没有发现家眷来看,刘洪自己那方面有点问题的可能性有一些,但殷小姐出于对刘洪的仇恨,做手脚使自己从此绝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刘洪经常外出公干不在家,说明是个大忙人。刘洪对殷小姐不错,说明他对殷小姐是喜爱的,希望殷小姐能原谅自己,与他一起将这个秘密继续掩藏下去。刘洪没有对李彪杀人灭口,说明他老谋深算,能够抓住李彪的把柄并牢牢堵住他的嘴,同时也还和李彪来往,有着利益共同点,并做着长久的打算。综合所有来看,那刘洪很可能是个隋朝末年的尖子生,有着一定的国际视野,只可惜没有赶上科举考试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又正好赶上时局动荡不安,无奈之下只好掌舵撑船,长期的动乱将一个书生磨练的处事圆滑、心狠手辣、顾虑久远,虽然他的身世和下场很惨,但是主要责任在他。

关于陈光蕊这个穷**丝突然逆袭变身高富帅,迎娶白富美之后轻轻松松跌入人生低谷,在经历起死回生后的传奇之后又迎来人生大波的传奇故事,究其原因,先要扯出一个相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朝,明朝建立,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科举考试,一声令下,天下学子齐聚京师,放榜后,学子们发现所有的进士都是南方人,这下子北方的学子们不愿意了,怀疑科举作弊。朱元璋这下老脸没有地方搁,下令严查,却没有发现问题。无奈又重新举办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朱元璋大怒,下令再重考,并亲自监考,结果是朱元璋大笔一挥,所有的进士都是北方人,南方的学子一个都没有。

故事还有别的大同小异的说法,无关重要。这其中的原因是经历战乱,北方学子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南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元朝居于漠北,朱元璋兵起南方,开辟了中国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向北统一的先例,北方战乱,物质水平和教育水平自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南方最先恢复,在个个方面都比北方有优势,所以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科考舞弊案’。

言归正传,关于陈光蕊的事情,《西游记》交代的不是很详细,原文如下: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征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应依古法,开立选场,招取贤士,擢用人材,以资化理。”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就传招贤文榜,颁布天下:各府州县,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长安应试。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陈光蕊所参加的这次科举考试是大唐建国以来的首次考试。太宗皇帝自然是非常重视。而且唐朝虽然重视科举,但是还没有举办科举考试的实际经验,相关的准备工作都是摸索进行的,尚未系统正规。

关于陈光蕊如何中的头名,原文这样交代:此榜行至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陈名萼,表字光蕊,见了此榜,即时回家,对母张氏道:“朝廷颁下黄榜,诏开南省,考取贤才,孩儿意欲前去应试。倘得一官半职,显亲扬名,封妻荫子,光耀门闾,乃儿之志也。特此禀告母亲前去。”张氏道:“我儿读书人,‘幼而学,壮而行’,正该如此。但去赴举,路上须要小心,得了官,早早回来。”光蕊便吩咐家僮收拾行李,即拜辞母亲,趱程前进。到了长安,正值大开选场,光蕊就进场。考毕中选,及廷试三策,唐王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