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76(1 / 2)

 吃完晚饭,高之明还在兴奋中,非要拉着朴昌珠再聊聊,“老朴啊,咱俩一块散散步,到那边山坡上逛逛去,我从食堂抓了点大米,喂喂那些山鸡去,我把它们的腿也捆疼了,去给它们赔个礼。”

朴昌珠知道他要说什么,不想和他聊,就说:“天晚了,不能到山那边去,那里有狼。”

“有什么狼啊,我告诉你,地球上的生命是有数的,现在人多了,狼就少了,因为狼都转世成人了。你看那些整人的,作伪证,睁着眼说瞎话,都是狼变的。”

“反正我不去”朴昌珠拒绝他。

“不去就算了,简直不识抬举。”高之明无奈,靠在被子上又看起信来。

转眼大半年过去,顺利完成了空靶训练任务,返回部队。战友们都称他们载誉而归,为连队争了光,彭中队长和指导员大会小会表扬他们,把受处分没当回事,彭中队长说:“成绩是主要的,看见山鸡不去抓,你们做不到,因为你们没那个政策水平,将功补过,处分决定嘛,不给你们往档案里装就行了。”

机务工作就是保证飞行训练,把这既让人骄傲又让人辛苦的飞机检查好,保养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气象台预报最近阴雨天气较多,部队决定趁此机会进行“复杂气象”训练。

“复杂气象”训练,就是飞机专门在云层里飞行,飞行员看不到外边,只能在座仓库里看着仪表飞行。这里每个飞行员必须经过的训练科目,目的是训练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驾驶技术。

这天从早晨起就看不见太阳。天空带着愁眉苦脸的样子,犹豫着,暗灰色的云愈积愈多像要下雨,但始终不见落下一滴雨水。

李天兴把他的飞机牵引起飞线,今天他的任务是保证5个起落的飞行,现在已经完成3个。一名年轻飞行员跨进座仓,他帮飞行员系好救生伞,启动发动机,又检查了一遍各仪表工作状态,一切正常,盖好座仓盖,面向飞行员,立正站在飞机左前侧,飞行员举起右手向他示意,意思是飞机一切正常,可以起飞。飞行员加大油门,缓缓画出起飞线向跑道驶去。

李天兴和往常一样目送着自己的飞机起飞,加大油门提高速度,越来越快,离地了,起飞了。突然左右机翼飘摆了几下,已经离地两米多的飞机又落下来,而且向左侧偏离跑道,越过中间迫降草地向停机坪一侧冲去,右机翼挂翻一辆冷汽车,吧飞机的行驶方向改变了一点,速度也降了一点,即使这样,左机翼还是横扫停在停机坪的11架飞机的机头,冲到前方的一堆卵石上停下来。这一切就发生在瞬间。

出事啦,人们都惊叫起来。消防车救护车呼啸着朝出事的方向奔去。

李天兴完全惊呆了,看着栽向卵石堆的飞机,怔怔的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好像一尊没意识的雕塑。不知过多久,他才回过神来,腿一软坐在地上,抱着头哭了起来。

停机坪一片狼藉,11架机头被挂的惨不忍睹,救护人员首先冲上事故飞机,砸碎座仓玻璃,脱出已吓瘫的飞行员。万幸的是飞行员没有受伤,医护人员把他搀上救护车拉往医院。

这会没有人能顾上李天兴的情况如何,他下意识的走向停机坪,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意任人们猜测事故原因。不一会来人拿去他的飞机履历本,即飞机档案。一会又来人给他的工具箱贴上封条。又过了一会来了两名警卫连的战士,请他到招待所去休息。在事故原因没有查出之前,他没有自由了。

李天兴躺在招待所的床上,盯着天花板,脑子里一片空白,两名警卫战士陪着他,说是怕他出事。

几个小时之内,北京的、军区的各级首长都赶到事故现场,事故调查组随即成立。

高之明,朴昌珠还有很多战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晚饭做好没有人去吃,大家的心都在半空悬着。

这是一起特别严重的事故,受损飞机之多创历史之最。但事故原因并不难调查,因为飞机没有受伤,可以询问当时的情况。飞机档案齐全,可以查询所有相关资料。飞机残骸完整,可以检查各系统的工作。仅用三天时间,事故调查专家们就做出事故结论:本次事故是飞行员操作不当,飞机小速度大迎角起飞,升力不够使飞机失重坠地,飞机坠落后,飞行员惊慌失措,继续错误操作,使飞机偏离跑道。酿成严重后果。

所谓小速度大迎角,就是飞机在起飞时,滑跑速度还没达到起飞要求,飞机还没产生足够的升力,飞行员过早拉动驾驶杆,使飞机昂头角度过大,造成飞机失重。

事故调查专家们对机务部分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调查,结论是:飞机工作正常,机务方面对此事故没有责任。

事故结论作出后,老头子从招待所放回来,飞机没有了,无事可做了,他一天到晚焉出出的还没从惊魂中缓过来。领导也有意叫他休息几天,调整一下心态,没安排别的工作。半个多月后,李天兴始终无法从沉重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一天指导员和中队长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尽快恢复常态。

李天兴对两位领导说:“听说上面要从我们单位抽调一个人去农场劳动,让我去吧。”

指导员说:“抽调人员去农场是短期帮忙,要求去个战士就行,用不着派干部去。”

李天兴说:“还是让我去吧,我现在听见飞机响就害怕,看见飞机腿就发软。”

中队长笑了笑说:“看你那点出息,你平时不也是个人物吗,这会怎么成这个模样。”

“你们是不知道”李天兴摇了摇头说:“出事的那一刻,我觉得天塌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向我砸下来,我崩溃了,整个起飞线剩下我一个人,我像是一只受伤的鸡落到水里,挣扎着爬上来,浑身骨头缝都凉嗖嗖的,那是我今生今世最惊魂、害怕的一刻。现在一闭上眼。飞机坠地的情景就在脑子里重现,真是受不了。”

指导员和中队长简单的商量了一下说:“也行,你要强烈要求,那就去吧,不过我们有言在先,是你要求去的,农场的条件很差,这你应该知道,到农场后,人家就会给你分配工作,整天劳动,很辛苦。你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指导员又补充说:“在农场实在干不下去,就来个电话,我们派人把你换回来。”

李天兴打理自己的行装,趁大家都去机场工作的时候,没和任何人告别,搭上辆地方的长途汽车去了部队农场。

部队农场在洮州至兰州中间,各距50公里,向东离国道线不远,交通很方便。而临洮河,风景很美。这里原是洮河的乱河滩,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经过一批又一批军人的艰苦劳动,开垦出500多亩耕地,因为紧挨临洮河,水源方便,农场就把这几百亩地搞成稻田,每年都在这里种水稻。严格地说,这里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水稻生长,据说每亩地一年的水稻产量只有几十公斤,算起来还不够汽车跑路的油钱。但部队在这里办农场的目的不是为了收成多少粮食,而是为了让干部战士轮流来劳动锻炼,以防止滋生“封资修”思想,所以说,办农场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农场的建制为正营级,设教导员和场长,除了种稻子外,农场还下设一个奶牛场,养猪场。养奶牛的目的是为了给空勤灶,即飞行员就餐的食堂供应鲜奶。养猪场没有明确的目的,几头猪吃食堂的剩饭菜。

李天兴到农场报到,农场教导员洪力和朱场长接待他。红教导员说:“你就是李天兴呀,你们指导员专门给我打电话,把情况都跟我说了,指导员说你是个很不错的同志,欢迎你到我们农场来,农场条件比较差,伙食也不好,希望你能克服困难。这次抽调了几十个同志来帮忙搞秋收,主要是收割水稻。咱们人手多,不缺你一个人也不多你一个人,这段时间你利用下地干活,多转转,熟悉下情况,听你指导员说,你当战士的时候就在师新闻报道组培训过,你写的好多稿件都见过报,这回你也给咱农场写几篇报道,把农场宣传宣传。”

红教导员是山东菏泽人,51年就入伍,人很实在,在平常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干了20多年,因为没有什么突破成绩,到现在才是个营级干部。他多次说,不想再往上升了,一有指标,就申请转业回家。

朱场长是广安人,52年入伍的,情况和教导员差不多。

李天兴一来就受到农场领导的照顾,很感激,有意和洪教导员套近乎,说:“听说洪教导员也是山东人?”

“是啊,山东菏泽的,你也是山东的吗?”

“我是山东宁安的。”

“咱们离得很近,没想到遇见老乡。”洪力高兴地说。

在部队最容易把人拉近的关系,就是老乡关系,不管职务差别和年龄差别,只要套上老乡这层关系,距离就可以迅速缩短。

“我和你们指导员、中队长都很熟,他们给我打电话,让把你照顾一下,老朋友托付的事,有啥说的,你就在这待着吧。”

李天兴没有具体工作,哪里有事就帮着干干,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体验,他发现目前农场最突出的问题是伙食问题。炊事员都是临时抽调上来的战士,在连队没有做过饭,蒸馒头不是碱大就是碱小,碱大馒头会蒸黄,碱小蒸出的馒头粘牙。菜也一样,一点味道都没有,基本上就是水煮菜。就餐人员意见很大。李天兴在连队经常帮厨,蒸馒头已经练成绝活,碱兑的合不合适,用手一拍就知道。于是他主动承担了蒸馒头的活。好家伙,蒸出的馒头又白又胖,大家都很满意。洪教导员和朱场长高兴,说:“李天兴一来,解决了咱们的老大难问题。”

农场在临近的村子里雇了几个农民老头当农业顾问,负责农场的农业技术问题。这里的农场还没解决温饱,给几个农民每天管吃饭,随便再给几毛钱,他们高兴的不得了。农民自有农民的精明,自己吃饱后,就想往家拿几个馒头,于是找借口拿回家吃,本来4个馒头能吃饱,拿6个,回去一家人吃,后来发展到拿8个。

教导员和场长发现这个问题,明确规定,不准带馒头回家吃饭,在食堂吃多少都行,拿回家一个都不行,这一现象被制止。他没有想别的办法,到吃饭时间故意在地里磨蹭,等开过饭后才来,趁人不注意拿回家吃。一个穷子逼得人想尽办法。

要想找机会往家拿馒头,必须过李天兴这一关,因为他是蒸馒头的,来晚了要找他开食堂门,拿馒头他就站在跟前,一人能吃七八个大馒头说不过去,他睁只眼闭只眼就能过去。李天兴成为几个农民巴结对象,都讨好他。李天兴见几个农民为了多拿个馒头回家而费劲心机,觉得挺可怜,基本上装糊涂,让他们有机可乘。

有个姓安的农民比另外几个聪明,晚上他邀李天兴到他家喝茶聊天。姓安的农民50多岁,据说祖上有人当过进士,到他爷爷这辈还是秀才,他爷爷精通医理和易理,给人看病算卦很有名气。当地农民喝茶有独特的喝法,他们把那种砖茶瓣一小块放在一个小铁罐里,加水在火上煮,煮沸后再倒到小茶盅里,一口喝掉,再加水煮,这叫喝“煮罐茶”。

李天兴喝不惯这样的茶,太浓,太苦。老安很热情:“李场长,你要不习惯我就用茶壶给你泡。”只要是当兵的,他们就叫场长,场长类似同志、师傅等称呼的代名词。

老安从他家的壁橱里拿出个黑乎乎的茶壶,随便涮了一下,泡上茶,放在小炕桌上。煤油灯下,两人盘腿坐在炕上拉家常。村子附近就有个变电站,但农民嫌用电贵,还是点煤油灯。灯火头也舍不得太大,有那么点亮就行。

老安给李天兴倒上茶问道:“李场长几个孩子?”

李天兴笑着说:“你看我有多大?”

“看你不过40”

当地人有个习惯,把对方说大点,表示尊重,李天兴不懂这个习俗,吃惊地说:“我真有那么老?今年我才25岁。”

“才25岁,我还以为你30多。”老安继续不知趣地恭维。

李天兴无奈,喝了口茶,老安又给他斟上,李天兴端起壶说:“自己来。”他把茶壶一端详,是个六方壶,尽管壶上沾满厚厚污垢,仍能看出壶体两面都刻有“清风”二字,字为行草,刚劲有力。凑到灯下,仔细一看,好像是个紫砂壶,于是问道:“这是个紫砂壶?”

“谁知道是什么壶,有年头了,我爷爷活着的时候老用,我喝罐罐茶,不用它,有时候来客人用一用。”

李天兴拿起壶盖看了看,是紫砂壶,他忽然想起在学校是朱来新摔李牧鲁紫砂壶的那一幕,转眼快十年了,李校长抽出的表情仍历历在目。

老安见李天兴对壶感兴趣,说:“喜欢就送给你,在我家也没用。”

李天兴不懂这东西,但他想李校长当时喜欢这些玩意,批判他是资产阶级情调,现在想起来时不时一种雅兴呢?于是说:“没用就卖给我吧,多少钱?”

“要什么钱,拿去吧。”老安很慷慨,或许他想以后我往家那馒头你给个方便就行。

“不收钱我不能要,部队有纪律,你不是不知道。”

“哎呀,给什么钱,又不是什么好东西,非要给,就给一两块吧。”

李天兴摸了摸兜里,正好有两块钱,就掏给老安。

李天兴用蒸馒头的碱面把壶上的污垢洗净,茶壶通体火红,没有一点破损,闲暇时用它泡茶自斟自饮,还真有点悠然自得的感觉,怪不得连乾隆皇帝都说“芳容冠六情”,“君不可一日无茶”。

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