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四年十月,辽东三路大军大举发起攻势,这是萨尔浒之战以后,许多年都不曾有过的事情。
战事发起之处,有关的战报送到朝中,朝野一片哗然,有人为之欢呼雀跃,认为这是扬我国威的一件事情。
辽东战事糜烂至今,屡战屡败,虽然这些年在防守上做得不错,没有再继续丧师失地,但强大的大明帝国,面对区区建奴,竟然是数年无功,有人愤懑,对于此战也抱有热烈的期望。
市井之中,支持者多,都盼着这次战事能够赢得胜利,虽然这几年都是防守,但在积弱已久的辽东战场,防守成功也可以算作大捷,这样说来,辽东这些年也确实取得了不少大捷。
人们最津津乐道,包括镇守辽东的几位大人和将军,其中最显赫的无疑是以大学士、兵部尚书衔坐镇山海关,统领蓟辽、天津、登莱军务的孙承宗。
自从孙承宗出关坐镇,辽东一改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时期的颓败,数次挫败建奴,虽未能复辽,但对于连败的大明来说,已经殊为难得。
在民间,孙承宗现在的名望,差不多达到当年力挽狂澜的于谦于少保的程度。
其次就是镇守辽西的平辽总兵官,左都督王国兴,王国兴镇守辽西之后,裁汰冗兵,训练新兵,终于稳定了辽西的战局,并且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强兵,几次防御作战的成功,都有他的功劳。
相对来说,坐镇辽海的李彦以及辽南、东江的将领,民间地消息就不是太多,这也是李彦刻意追求的结果。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
即便是孙承宗、王国兴等人的名望,也仅仅是局限在民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名望,那还是华夏社着力宣传的结果。
在朝中,因为党争,对于孙承宗的攻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年。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的时候。也曾经将防守做得很好,但却因为建奴地几次骚扰,而遭到不断弹劾,最终去职,才有了袁应泰地殉职,以及辽沈大败。
当然。熊廷弼在应对建奴骚扰。以及地方守御地组织上。也未能做得尽善尽美。特别是对国库地消耗方面。让朝廷始终难以安心。
相比于熊廷弼。孙承宗和王国兴地组合。无疑表现得更加出色。但是。这并不能够让他们免于被攻击弹劾。
魏忠贤一直都知道朱由校地心中。能够得到他宠信地。除了客氏以及他自己。一些内官以为。还包括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如今都在辽东。
这三个人就是最早任锦衣卫千户时保护皇太子以及朱由校地骆养性。还有同朱由校志趣相投地李彦。以及后来朱由校地老师孙承宗。
在这三个人当中。李彦与骆养性一去辽东数年。远隔重洋。虽然辽东事重。他们地消息经常随战报出现在朱由校面前。毕竟长久不见。而且他们地位置。也很难影响中枢地决策。久而久之。魏忠贤也就不怎么将二人视作威胁。至少是在当前。还不算主要地威胁。
孙承宗则不同。孙承宗是大学士。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对中枢地影响毋庸置疑。而且他常驻山海关。手握重兵。回转京城。也不过是数天地时间。所以魏忠贤一直很忌讳孙承宗。攻击弹劾。未曾断过。
此前,阉党不断攻击孙承宗“暮气”,就和当年有人攻击熊廷弼固守一样,认为孙承宗不思进取,不能复辽。
与熊廷弼当年面对地情况不同,当初朝野间的争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政策上地纷争,有些公允之言,发展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成为“为争而争”,全然成了党争的战场。
只不过,在辽沈、广宁大败之后,这样地论调并没有市场,加上孙承宗命硬,几次关键时刻,又凭借守城取得几次大捷,这才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