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盛世大宋> 第十六章 回归(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六章 回归(三)(1 / 2)

 汴京,皇城里的一个书房。

望着面前如山般堆起的条陈,高太后有些拿不定主意。自从吴处厚弹劾蔡确以来,天下震动,上至朝堂执宰大臣,下至各地官员,如雪花一般将条陈、奏疏往高太后面前送。连带最近汴京城的街头巷议,都是以这个事情为主。其中的意见林林总总,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新旧之争。

照高太后本来的意思,就是趁着这个机会把新党全部逐出朝廷,可是照目前的状况看,似乎又不大可能。自神宗皇帝赵项力主变法,王安石执掌朝政之后,新党的势力遍及朝野深入骨髓,哪里是轻易就能连根拔除的?车盖亭一案通报出去后,来自新旧阵营各方面的压力,使得高太后不得不重新思考和部署,至少,原来的想法全部实施是不可能的了。

“文卿家!”高太后望着文彦博,目前能给她出主意的也就是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范祖禹的条子,这是吴安诗、苏撤的条子,这是王岩叟、刘安世的条子,还有彭汝砺、盛陶、蔡汴、邢恕,真是纷纷扰扰,好不令哀家心烦。连带吕大防、范纯仁甚至王存这样的元老之臣,都上了条陈。唉!莫非天下百官,都要掺合进来吗?”

文彦博老成持重,事情出来后早已经敏感的看出这件事背后的玄机,微笑道:“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臣以为,关键在于太后娘娘对范围的把握!”

“哦?此话怎讲?文太师乃是谋国之干臣,但说无妨!”高太后非常相信文彦博,毕竟文彦博年纪一大把了还是稳稳的坐在太师的位置上,绝对靠得住,并且政治智慧高绝,整个大宋朝,就是文彦博最早提出大宋历代皇帝的制度是“非与百姓治天下,乃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样深刻的政治见识。

文彦博思索了一下,斟字酌句道:“臣以为,蔡确侮蔑娘娘,讥讽时政,自是罪无可恕,对他个人而言,杀之亦不足惜,不过我大宋历来有不杀士大夫一人的祖训,当予其流放,不过流放的位置却是可以商讨。”

高太后含笑道:“文太师果然料事如神,吕大防和刘挚皆言应流放岭南,但范纯仁和王存却认为,岭南这条路自仁宗初年丁谓贬崖州以后,六十八年没有宰辅大臣走过,如果重新开辟为大臣罪谪之路,恐天下士子为之疑惧!”

“不然!”也只有文彦博才敢当着太后面前这样说话:“岭南乃是瘴疠之地,路途遥远,以蔡确的年纪和身体,娘娘以为他还有几年可活?流放过去和贬斥到那里为官其实殊途同归。太后可不说流放,便说贬斥其去彼处为官,如此,既可以将其放逐远方,又可堵住朝臣流放之语!更可看作是太后仁慈之举!”

高太后心中叫妙,文彦博这老骨头真歹毒啊!脸上不露声色,淡淡的递过一份条陈给文彦博,道:“这是梁焘和刘安世的奏疏,他二人拟定了一份所谓元丰党人的名单,这些元丰党人皆以蔡确为首,梁焘等提出清党之议,要求把他们全部逐出朝堂。”

文彦博心中震动,连带接奏疏的手都颤抖起来,待将名单一一看完,小心翼翼的问道:“其他大臣有何意见。”

高太后站起身,手轻轻的敲击桌案:“刘挚和吕大防赞成,王存和范存仁反对,反对者以为,虽变法一党祸国殃民,然蔡确即将罢官,党羽必将失势,如果发起“清党”,将使人心不安,徒助长告讦和罗织之风。”

文彦博何等的聪明,立即明白这是太后拿不定主意啊!眼下很明显,自己的看法必将左右局势的发展,必须谨慎啊。文彦博又一次将名单过目,好一会终于道:“臣以为,清党有必要,然范围不宜过广,这些人皆是朝廷干臣,涉及各个要害部门,不可轻动!”

“哀家亦是如此认为,但哪些人可以动,哪些人不能动?哀家倒想听听文太师的看法。”高太后语气仍就平淡。

文彦博默然半晌,终于长叹口气,道:“为首之人当重处之。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当以重贬。如此新党失首,天下人皆会闻风而动、顺应朝局。至于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虽然声名显著,但手无实权,亦可降官贬斥,如此即显得声势浩大,安了旧党之心,又可以不使国伤根本。至于其他的人,老臣斗胆,却还请娘娘再加斟酌。”

“那么这个人呢?”高太后朝名单的末尾一指:“这个人新立大功,本该从重厚赏,奈何竟与蔡确搅和在一起。且有方山会战之失。”

文彦博看着杨翼的名字,心说杨翼是不是和新党有一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太后定是担心老赵家的社稷,我大宋历代大臣,只要立了军功,立即调回朝廷永不带兵,真是封赏么?路人皆知啊!当下迎合道:“老臣以为,此等手握一路兵权者,若是归属那祸国殃民的新党一派,为恶更烈,当以严惩!”

但是这一回文彦博显然料错了。高太后轻笑道:“此人虽有方山会战的过失,但毕竟四渡黄河、火烧夏州、灵武夺旗,为我大宋出生入死,虽然有过,亦不掩其功。他昨日通过加急驿传,上了一份罪己条陈,自言不宜在外带兵,也不敢受大功之赏,愿以功弥过!并且他乃是元佑元年新进之士,与元丰年间之事并无瓜葛!”

文彦博一惊,原来自己竟然会错意了吗?立即改口道:“如此说来,这杨翼倒还真是公忠体国之臣,太皇太后幸甚!”

高太后随即冷笑:“其实当日蔡确保举于他,莫以为我不知道,无非是想拖苏轼下水罢了。杨翼倒也聪明,颇知道进退,昔日诸大臣欲废阵图,岂非坏我大宋将从中御之根本?唯有杨翼有体恤社稷之心啊!”

高太后将杨翼的条陈递给文彦博:“你自己看看,杨翼此陈,上万言平夏方略,还要设立武学国监,谓之[国防大学],真是为社稷考虑啊!真若如此,则我大宋何来统兵大将颠覆社稷之忧?”

文彦博接过厚厚一叠条陈看起来,才看到一半已经惊异非常,抬起头道:“这杨子脱可真能想,国防大学?设立参谋省?将天下统兵之将,尽集京师整训,若有任务,临时派遣,功勋大将入参谋省中,无兵权!不过其所想所思看似有一定道理,却绝非现实。我大宋历来就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么一说,要照他这个方法,岂不是弊病更甚?真是好笑,竟把国事如儿戏乎?”

高太后笑笑道:“其实他的意思,倒是深得我大宋[将从中御]之精髓,甚至更进一步。中央指挥前方将士作战,又怎么比得上直接把将领完全制于中央掌控之中,采用同一思想教育之,并减少了将领接触士兵的机会。当然,此策还有待商议,那兵将互不知之说,杨翼也有解决之道。太师不妨看完。”

文彦博接着往下看,看完后笑道:“此人所想,老臣以为还是天真,照他的说法,只要全国兵士持统一标准的训练和考核,那么无论是什么军队,皆可臂如指使,朝廷派出什么将领去领兵,都不会有兵将不识之患!真荒谬也!天下军队,素质不同,禀性差异不同,如何练得出同样的军队,我大宋亦有《武术七书》《武经总要》,不早就是统一标准乎?再者,兵者,随机应变方为王道,世上名将,皆有独到练兵之法,杨翼又怎知哪一种最正确呢?”

高太后点头:“太师所言诚为正理。不过杨翼有这番心思,倒也可嘉,照哀家看来,此人倒不似以下犯上、居功自傲、拥兵作乱之徒。”

文彦博心说最关键的就是这点啊!有这点你当然放心了。文彦博久历官场,又怎不知太后的意思?道:“我以为此次方山惨败,杨翼有过,然其立大功于后,亦可弥补,此外车盖亭一案,只针对元丰党人,杨翼似乎不宜列入其中。不过杨翼也不能继续留在军中。臣妄言,还请太皇太后娘娘圣断。”

******

进入初秋的留山原,非常的美丽。夏日长出的草,仍然在微凉的秋风中摇曵,鲜花点缀的草原,在无数飞过空中的鸟儿欢快的鸣叫声中,无疑充满了浪漫色彩。

赐胡军回到留山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所以杨翼这样干,是因为他认为经过数月的征战和离别,士兵们都迫切的需要缓解一下战争带来的心理压力,而缓解的最好办法,无疑是与亲人相聚了。所以,他没有带着赐胡军回太原,而是直接上了留山原,当然,事先他也向曾布和枢密院作了请示和汇报。

其实上面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杨翼自从想通了种种症结所在后,就决定这段时间尽量少和各路官员接触和打交道,因为现在正是新旧党争最剧烈的时候,车盖亭一案牵涉范围之大,惩处之严厉,作为考古学家的他心里是非常清楚的,这个时候一不小心接触错了人,说错了话,那就悔之莫及了。

此外杨翼还有那么一点私心。大宋对立功的将领多半是调回京中改任文职,赐胡军这样一支强悍的异族力量更有面临解散安置的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