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历代王朝更迭> 第125章去秦一展抱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去秦一展抱负(2 / 2)

而范雎到了郑安平家,郑安平为其请来了自己可以信任的、熟识的大夫,为其疗伤续命。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之后,范雎的伤势便有了转机。半月过去,城中的风声逐渐消散,范雎也康复如初。

郑安平虽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却有一个优点:很重义气。为了保全范雎,竟然将家庭抛弃,直接和范雎到了具茨山(今河南新郑西南),给范雎找了一个藏身之所。当然,此时的范雎,已经不是原来的范雎了。他的心,对于魏国已经有了嫌隙,不再和往日一般渴望得到魏王的重用,希望在魏国建功立业。此时的范雎已经更名为张禄。

这时候的范雎对未来的路途甚是迷茫。魏国不再是他的栖息之地,即使他才华满溢、风流恣肆也不会得到魏国的重用。齐国倒是一个去处,当初齐王就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能够前去齐国,就将授予他高官厚禄。只是这时的齐国虽然在田单的努力下复国,其实力却大不如前,其国力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只有经济实力上与秦国还可以一较高下。齐国已经从强国的地位上跌下来,整个战国只剩下一个霸权——秦国。此外,以前齐王在范雎锋芒正劲之时邀请他加入齐国,遭到范雎的拒绝。如果这时候范雎再前去,颜面上实在有些过不去。即使齐王十分乐意,范雎也不能为了前途而置礼义廉耻于不顾,其臣下必然会瞧不起他。

考虑到这些因素,范雎只能另谋出路。

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此时的魏国,在秦国眼中已经没有了多少威胁。华阳大战之前,魏国已经连番损兵折将,秦国要灭掉魏国,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但是,魏国虽然大势已去,但楚国和赵国实力犹存,慑于他们的威力,秦国还无法即刻灭亡魏国。魏国为保自身安全采取了割地求和的策略,于是,秦国顺势和魏国交好,以暂时安稳住它。

魏国的实力明显弱于秦国,而外交从来是强者的游戏,所以秦国派遣去魏国做使者的人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稽,却因这次出行,成为改变秦国历史的关键人物。

这一切,全要拜秦国的历史传统所赐。

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逐渐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国家理想。经过惠文王、武王、昭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秦国的国势日益强盛,逐渐成为凌驾于东方六国的国家。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政策:举荐贤达者可获得与贤达者同样的赏赐,而举荐不肖者也要获得与不肖者同样的惩罚。在此政策的引导下,秦国的有识之士,都随时留意,访求人才。

转机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对于范雎之才能,郑安平最为了解也甚为佩服,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这个结拜兄弟能够飞黄腾达,自己到时候也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此之前,范雎就对自己的这位结拜兄弟说过,当今之世,唯有秦国能够让他大展才华,其他国家皆不可取。其理由有三:第一,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国力最为强盛;第二,秦国现在虽然是宣太后掌权,到时秦昭襄王嬴稷也必然有亲政的愿望,那时便是有志者的时机;第三,秦国的用人制度最为灵活,能够不拘一格地任用官员,只要有才,就一定能够受到重用。然而如何到达秦国,得到秦国统治者的赏识,却是范雎面临的最大难题。

正在郑安平和范雎二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伤脑筋之时,一个人的到来让他们二人看到了希望,这个人就是秦国使者王稽。

范雎和郑安平商议,王稽虽然是秦国使者,但是其住所的防范并不是很严密。因此,他们完全有可能找机会混进去,到达王稽的近前,来个毛遂自荐。

正当第二天二人来到王稽府上,准备乘机混进去的时候。他们发现其门口竟然贴着一张告示,内容大致是秦国使者初来乍到,使馆需要打扫,特此向广大魏国居民招募杂役。

范雎见状,苦笑着摇了摇头。他虽然在魏国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却好歹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有才之士,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做这种粗俗不堪的活呢?然而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又不得不这么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这点屈辱又算得了什么?比起当初被人殴打得半死,扔进茅坑,这点屈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就在他决定前去报名做杂役之时,郑安平止住了他的步伐。郑安平对他说,他一旦有机会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未来一定是达官显贵,所以不应该去做奴才该做的事情。即使他不计较,将来也要被人笑话。这样的事情不如让他这个做兄弟的前去。

范雎拗不过郑安平,只能看着他前去应征,心中自是感动不已。

于是,郑安平顺理成章地做了王稽府上的奴役,没想到他一到王稽府上,就成了王稽身边的服侍人员,且能够早晚见到王稽。郑安平进退有度,言行举止都不像是一个粗俗的杂役,所以在众多杂役中,他很快就脱颖而出。

王稽很快就注意到了他,郑安平见此,办事更加尽心尽力,每次都让王稽很放心。渐渐地,郑安平获得了和王稽说话的权利。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王稽叫人来传话,让郑安平马上过去,有事情和他商量。这时,郑安平也感到时机成熟,准备来到郑安平的房间后,借故和他说话,以举荐范雎。

郑安平到了王稽近前,王稽向他问道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回到秦国。郑安平没有回答。因为他并不知道,这王稽为何会这么问。过了一会儿,王稽让他坐下,继而问道:“你可知道,魏国是否有贤人,愿意和我一起到秦国发展?”郑安平一听,当即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和范雎一番等待,终于拨云见日,可见皇天不负有心人。于是他忙回答道:“先生问草民,魏国是否有贤人,昔日秦国的商君也是自魏国而出。由此可见,天下能人异士,大多出自魏国。得蒙先生垂青,向草民咨询,草民自然要举荐丝毫不差于商君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草民乡里的张禄先生。他久仰先生大名,知道您的贤德,所以想要拜访使君,论述天下兴亡之事。草民知道,先生定然疑惑,何以张禄白日不正大光明地前来拜会。这是因为,他有仇家在此,只能等到晚上前来。”王稽听闻有贤人,自然不会苛责是晚上还是白天来,甚至并不在乎他是魏国的罪人。昔日商鞅不也是被魏国追杀,逃到秦国而受到重用的吗?所以王稽连忙说道:“你不用客气,既然是个能人异士,大可以晚上前来,如果确有其事,我定然不会亏待于你。”

郑安平闻言大喜,遂向王稽告了个假,当日回到乡里。范雎听闻秦国使者如此礼贤下士,不禁更加坚定了去秦国一展抱负的想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