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历代王朝更迭> 第108章完璧归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8章完璧归赵(2 / 2)

秦王其实心中也在想,该怎么夺取和氏璧,而又不需要履行先前的承诺。正在徐图拖延之时,蔺相如突然说玉璧之上有瑕疵,不及多想,便将和氏璧交到了蔺相如手中。

蔺相如手捧着和氏璧,向后退了几步,直到退到殿中柱子处,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义正词严地对秦王说道:“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马不停蹄地将信送到赵国,交到赵王手中。赵王一时之间,难以决断,遂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议,是否应该将和氏璧献给秦国,换取秦王所许诺的那15座城池。然而朝中大臣都说道:‘众所周知,秦国本性贪婪,依仗它军事力量的强大,不把赵国放在眼中,为了诈取和氏璧,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竟然连空话和谎言都用上了,因而那用于交换的城池,也定然难以兑现。’赵国境内,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能够洞悉秦王的心思,因此我赵国举国上下,都赞成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纵使是平民之间的交流和往来,都能做到言而有信,何况是秦、赵这两个一东一西的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一块和氏璧,玩物耳,如果因为它而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是因小失大吗?在我的力劝之下,赵国终于决意答应秦王的要求。赵王为了此事,还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大礼,亲自拜送国书。大王以为,这是为何?难道是彰显我赵国是礼仪之邦吗?我赵国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尊重秦国,表示对秦王的敬意。如今我幸不辱命,一路辛苦跋涉,将和氏璧带到这里,却看不到秦国和秦王的半点礼仪。一者,大王接见大国使者,将其放在一般的宫殿,不免显得礼节怠慢;二者,大王得到璧之后,又将其传给大臣和妃嫔们看,大臣倒罢了,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可是后宫嫔妃的是何等样人,大王是知道的,此举难道不是在戏弄我吗?依照我的愚见,恐怕大王是无意补偿给赵国15座城,想要空手套白狼,对和氏璧巧取豪夺吧?无奈之下,我只能把和氏璧取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誓死保全赵国的尊严!”

秦王闻言,心中一惊,依然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蔺相如可能是恐吓之言,做不得真。哪知蔺相如竟然真的拿着和氏璧,斜视着柱子,眼看就要撞了上去。蔺相如一死,死不足惜,但是和氏璧可是传了数百年的重宝,秦王花费了好大的心思才将其骗到赵国,万万不能叫蔺相如一怒之下,玉石俱焚。

于是,秦王立马向蔺相如妥协,一面向蔺相如道歉不止,言说是因为自己考虑失当,才让蔺相如受到怠慢;另一面,则将负责国土查核的官吏宣来,并会同文武百官,一起察看地图。秦王还不时地在地图上指点一二,意思是打算将地图所示的15座城划归赵国。其实这是对蔺相如施以缓兵之计,意图先稳定蔺相如,再徐图谋取和氏璧。

蔺相如也非等闲之辈,自然明白秦王的用意。但他也并不想和氏璧有丝毫的损坏,之前他的言辞行动,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决心,也是缓兵之计,既然秦王已经上钩,蔺相如也索性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地说道:“和氏璧为绝世重宝,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赵王出于对大王的敬意,毫不犹豫地就将和氏璧献了出来,并且在和氏璧即将离开赵国之前,赵王还斋戒了五天。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赵王都这样做了,足见赵国的诚意,现在秦国是否也应该表示一下?秦王也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这样,才能够符合赵、秦两国的身份,我也才敢献和氏璧于大王。”

听闻蔺相如的一番言辞,秦王知道蔺相如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想要巧取豪夺和氏璧是不可能的。别无他法,秦王只能暂时答应蔺相如斋戒五天。蔺相如遂被秦王安置在咸阳城的广成宾馆里。蔺相如到了广成宾馆,并没有闲着,反而更加迅速地行动起来,企图保全和氏璧。他知道,秦王所谓的斋戒,也不过是托词而已,要得到他所许诺的城池,可谓难比登天。为今之计,只有一面稳住秦王,一面将和氏璧悄悄送回赵国,到时木已成舟,自己再想办法脱身。

翌日,蔺相如让忠心于赵国的随从亲信,换上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道溜走,把它送回赵王手中。

秦王斋戒五天之后,按照蔺相如的要求,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蔺相如参加。这一次,秦王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夺取和氏璧,哪怕背负不义的名声,也不能让自己“得入宝山、空手而归”。岂料蔺相如虽然没有爽约,却并没有将和氏璧献上,只听蔺相如对秦王说道:“历史可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个国君,何曾有人听说,有一个国君是坚守信约的?没有!我蔺相如不过是赵国官吏手下的一个门客,却得到赵王的信任,担当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的重任。死尚且不惧怕,唯独害怕受大王蒙骗,而有负赵王的重托。无奈之下,我只能出此下策,将和氏璧秘密送回赵国,相信此时它已经到达赵国国君的手中了。当今天下,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如果有诚意,大可以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将15座城池交给赵国,赵国定然不敢违逆大王的意思,将和氏璧如约送上。试想依照秦国的强大,天下还有敌手吗?赵国又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成为秦国的敌人呢?然而欺君之罪,万死难辞其咎,我感到无颜以对秦王,请求受汤镬之刑。大王英明、公卿贤达,还希望你们仔细思考,以决定此事的处理方法。”

秦王和大臣们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有的大臣甚至还发出惊异的呼声,如此戏弄秦王,不是不将秦国放在眼里吗?必须严惩,以儆效尤。但秦国上下,明智之人大有人在,这之中,还包括秦国的君王。

事已至此,秦王无论怎么奸猾,也难以重新夺得和氏璧,环顾朝中大臣,秦王叹了一声,说道:“蔺相如说的,也不无道理,现在杀了蔺相如,只能出得一时之气,和氏璧还是得不到,失去和氏璧不说,还会断绝秦、赵两国的‘友好’邦交,甚至会导致战争,此乃不明智的行为。”其实,秦王何曾会惧怕战争呢?他害怕的是,秦国理亏,对战事有损。而且他知道,就在蔺相如的随从返回赵国之时,赵国老将廉颇已经率领数万大军,驻守在赵国的边境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防备秦国的入侵。

秦王见大臣们已经安静下来,遂建议道:“蔺相如既然是赵国的使节,我国理应好好地招待他,并送他回去赵国,以免落人口实。料想赵王不是迂腐之人,赵国也没有那么强大,会为了和氏璧而欺骗我大秦。”

至此,和氏璧之事终于告一段落,秦王还将接见蔺相如的地方转到了正殿,以示对赵国的尊重。蔺相如圆满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戴着满身的荣誉回到赵国。一时之间,蔺相如之名,传诵在每一个赵国子民的口耳之间。

赵王感念蔺相如的功劳和才德,遂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对于此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赞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蔺相如能够找准时机,在赵国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谓智;在大殿之上,敢于玉石俱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勇;对于赵国的重托,时刻不敢忘,可谓忠;遣返和氏璧之时,让随从带着和氏璧先行离去,可谓义。因此可以说蔺相如实乃智勇双全、忠义无双之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