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李白出侠记之青蛇> 一五一.结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五一.结局(1 / 2)

 931

先说王毛仲。

唐开元十九年正月。刚过完十五的上元节,皇上突然发下一道制书:王毛仲恃恩生骄,心怀怨望,贬瀼州别驾。克日离京赴任。

王毛仲如雷轰顶。

不过,也如大梦方醒。

亲信、家人还在迷糊,他已匆匆离京上路。这厮到底聪明。君命无违。事到如今,说啥都晚了。与其徘徊观望、赖着找窝囊罪,倒不如痛痛快快一刀了断。快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乃至翻本的机会。

故事,当年太宗临危,怕重臣李勣将来坏了儿子的大事,在病榻前将他外黜。李勣接到圣旨,连家都不回,径直出宫门、奔城门。离京赴任去也。今非昔比,理是一个理。只不过,王毛仲再聪明,也玩不过老道无情的李隆基。离京不数日,道传:他的哥们和亲家如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和高广济等,皆贬远州别驾。至此,王毛仲已然知晓,他不会再有翻盘的机会了。更严厉的后旨,不会多久便到。于是,他把赶来陪侍的众多妻妾儿女通通撵走,只剩一结发妻子随行。只有到了此时,他才大彻大悟。人生本不过是一场游戏。过于看重结果,反累得慌。倒是随意些,方为真聪明。

此后一路,他吃得香,睡得沉,活得更有味道。

他的魂灵,应该会去找李白聊。这其实是个很好话题呢。

不过,此后李白很忙,没空跟他闲扯。

可惜了。

932

果然,没到瀼州,后旨便来了。

史称,“毛仲行至永州,追赐死”。王毛仲就这么死了。颠颠地来,又颠颠地去。据说是被宦官勒死的,总算留一全尸,类似后来的马嵬坡的杨贵妃。

后人说到他,很是不屑。

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历史误判。这些人,只看到从家奴到权贵、“自玄宗先天正位后,以后父王同皎及姚崇、宋璟及毛仲十五年间四人至开府,又敕张说为《监牧颂》以美之。”是皇帝无当宠幸的一面。其实,此公一生还真不容易。在李隆基玄宗正位前,鞍前马后辛苦奔忙且不说。数次政变搏杀,王毛仲也是居功至伟。其后,“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刍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不三年,扈从东封,以诸牧马数万匹从,每色为一队,望如云锦”。可见官至“开府”,也算适得其所,不能以后被诛灭而抹杀。究其缘由,恐怕还是过于势利,揪住他的家奴出身不放。他们难道真的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古训?

说到这儿,还得提一桩公案。旧唐书载:诛韦后之役,“毛仲数日而归,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其怯懦猥琐,正与李隆基宽容大度相反。而新唐书更直称,“毛仲匿不出,事定数日,乃还”。不知道所据何自。其实,诛韦后之役是多大多残酷的事变。事不成,李旦一族全无活路;韦后授首,据称连城外韦氏宗族集聚地的韦曲,宗人尽被屠戮!历史上的宫庭政变不少,但死人像这次众多的,还不多见。如王毛仲真的如新唐书所说,还能活下来?其“数日而归”必另有缘由。很可能是受李隆基指派,不便公开罢了。至于日后玄宗称“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欲言之”(《资治通鉴》语),在我看来,不过是要跟王毛仲秋后算账的托辞,哪可尽信。由此也可见玄宗之刻薄寡恩。王毛仲成败系于玄宗好恶。其人其事,有意思。

冤呼不怨,难说。

933

再说高力士。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得特厚重。他写王毛仲玩完后,紧接着称,“自是宦官势益盛”。

这一笔,后人都称真史笔。

确实,王毛仲被诛,开启了唐开元后期的政治格局。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但平心而论,唐玄宗时期始终,宦官之权势,较之嗣后的中晚唐,还差得甚远。较之我国历史上其它有名的宦官专政,也远为逊色。现代以来,宦官是销声匿迹了。可君不闻,现代也有秘书专政一说?宦官势盛或衰,根子不在宦官,而在君主。我前面说过,历史上的高力士,评价不低。究其根源,还在唐玄宗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对宦官势力,也是合理而得力的。

本来,这一节可不说的。在我这里,高力士还只是个引子。后面的数部,对此公,还要再多画几笔。只是说完王毛仲,意犹未尽。顺带着斗胆说一句我最想说的:司马子,您也是政治圈的老玩家,怎么就脱不去那点书生气呢?

都云,人之好坏,历史说了算。

这算,是五十年?三百年?或一两千年?

历史很好玩。

934

印氏叔侄仨。

先说福将印西桥。

这我这里,此公可谓历经磨难。

几回回,瞧着快玩完了,结果还是挺了过来。“逍遥楼”院里的最后一役,他又捡回一命。不过,终究因伤势过重,他是躺在担架上抬回老家的。此后,也因伤残退出军旅。他靠领得的一大笔抚恤金,留在老家侍母教徒、娱养天年。

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