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八十五.棉(1 / 2)

 504

唐人是如何御寒的?

下面,我索性荡开一笔,说一说当时的国人,是如何御寒的。因为时代的进步,我们今天对冬日如何御寒,已经不怎么在意。可在古远的年代,国人尤其是在北方国人对付冬季的苦寒,从来就不简单。甚至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比如不太远的唐代吧,这还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然,如果是豪贵人家,那是不必头疼的。冬日自有冬日的好处。晚唐有个叫张孜的诗人,做过一篇《雪》。他这样写道: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这里写的,是豪贵人家冬日的屋内。

篇末笔一转,又带出一句“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哪怕是所谓大唐盛世,饥寒人家总还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再如果,这人家屋破窗漏,又会是怎样一种悲惨的景象呢。即便房屋完好,外出时要较好地抵御北地的苦寒,还是够受的。唐时,当然不会有今日人们所穿的高度保温的羽绒衫之类。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寒风苦雨里艰难前行的人们。因而

竟有点索索发抖呢。

505

我这就要说到棉袄了。

说棉袄非得先说棉花。棉花非出自中国本土,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其时多在边疆种植,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

关于棉花传入中国,记载是这么说的:

“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其实棉花传入中国,说年头也不短。按照最早的记录,当战国年间的曾子,冻得捉襟见肘时,它就已经传来了。以《尚书》的记载,当时中国南海地区的很多部落,就已经来进贡棉花了。

但那些部落进贡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棉花,史家一直争议大。

中国最早确切没争议的、有棉花传入的记录,应该是汉武帝年间。《后汉书》记载,当时海南岛的珠崖地区,向汉武帝进贡来了棉布。这也就说明,棉花那时早已传入了海南岛,而且连棉布技术都有了。不止海南岛有,也是在汉代的时候,云南哀牢和永昌地区的部族,也都大规模的种棉花了。

那时候的棉花叫“橦华”,很让那时候的国人瞧新鲜,还拿来用做文学创作。

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锦赋》里,就有名句曰:布有橦华。唐朝人李善还特意注释:这橦华主要是永昌产的,可以织布。

而真正让国人开始知道这东西防寒好处的,还有另一个地方的棉花:伊州(今新疆)。

伊州的棉花产业,虽说起步上的记录,比海南云南要晚,但规模发展的快,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今天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国,已经种得红红火火,以《梁书》里记录那种棉花叫“白叠子”,当地人种了织出棉布,拿来和中原人做交易,甚为畅销。在唐朝,棉袍或袄叫“木棉裘”。今天在新疆,还有好些出土棉布制品,高昌国的墓葬群里,更出土了炭化的棉花籽。虽说这种棉花,和云南海南那边不是一类而属于非洲棉,况且今天早已被淘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