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李白出侠记之青蛇> 五十二.新生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五十二.新生代(1 / 2)

 315

有味道。

半个月后,汪秉真等人回到了鱼梁镇。汪秉真对这趟杭州之行,跟戴通说的,就是这三个字。多年以后,汪秉真对这味道,还是像牛吃草反刍一样,反复掂量、念念不忘。这等人里,不包括贾问朴。

他被汪涵留在了婺州,得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这是咋回事?上次硬是说啥也要跑回来。过了没多少日子,变化咋这么大呢?

这就要说到去杭州期间发生的几件事。

一件事与一个故事有关。在船上,汪秉真除了对老人在饮食、煎药和船舱活动倍加关照之外,还很乐意陪他聊聊天、下下棋。他棋懂得不多,却有兴趣跟老人讨教。这一来,本来很枯燥的旅途,就变得十分有趣。

有一天傍晚,船靠泊在富春江边。老人闷闷不乐地呆看远处山坳、久久不回。此时正值早春,虽然无风,寒气却依然凌厉逼骨。汪秉真走过去,劝他回舱里歇息。他却固执地拒绝了。于是,他便陪老人坐下来。一时无语。过了一会儿,老人突然说,他儿子跟汪秉真一般大,没了快四年了。

汪秉真道了声,可惜。

老人道,就是在像这样一个山坳里。是齐州(今济南)北边。怎么这般像呢,以前都没注意到啊。汪秉真仔细瞧了一眼远处的形似一条鱼钩的山坳,呆了。

北方的山势大多高大泰然、绵延不绝,难的有南边这般跌宕峭拔。他赶考几次经过济州,印象中似乎没有如眼前这般的模样山坳。过了好久,老人缓缓地说,你能做我孙子的干爹么。汪秉真很意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从戴通那儿知道,老人有一孙子,才六岁。他之所以这把年纪还往外跑,就因为要给这孙子多挣一点吃饭念书的钱。其实,也就是一个念想。凭他眼下的积蓄,就是个孩子,也能应对裕如。老人叹了口气。汪秉真不忍,赶紧会说好啊。

老人笑笑,说不至于在钱上连累你的。

汪秉真说,再穷,也会叫他有饭吃,也有书可念。老人点头,却说这事再说罢。

随后,他说起一桩被自个儿差一点烂在肚里的往事。

就因为这事和后面引出的悲苦故事,

他从此告别行医生涯。

316

那些年,贾问朴大多逗留在扬州。

三年前的夏天,贾问朴应朋友邀请,从扬州北上、来到地处齐州北边的一山坳的庄园。

那朋友是个致仕的州官,曾患重疾被他医愈。

那日酒后,那朋友随从禀报,他的一个曾为高官的乡间远亲之妾难产、稳婆(接生婆)索手,此人请贾问朴前去救急。贾问朴愕然。他于妇科向无研究,难以效命。建议另请当地妇科高人。

朋友同意。一边着俩人去请医家,一边动身前往那人家慰问。

贾问朴见状,只得陪同前往,准备事情紧急时,出手救人。到了那人家房前,只听有女人细声哀吟。家人哭诉,婴儿坐落生(臀部先下),产妇在灶间坐柴草地,出血甚多、已奄奄一息。接生婆却不知去向。

贾问朴问去请的妇科郎中现在何处,回说正在路上,还得小半个时辰才能赶到。

贾问朴只得出手,先用针灸止血。后来接医家来的仆人回报,天黑道滑,那老郎中摔伤、中途被家人接回家了。

产妇家人再次请贾问朴出手,声明只要尽力即可,结果如何听命而已。

至此,贾问朴不得不硬着头皮接手。他请人找来那躲在别处的稳婆,一边回忆以往听行家说过的案例,一边要求她不慌不躁、按他的指令操作。当时情形继续恶化。此时,若是行家,会征询产妇家人意见,不得已时保大或保小。产妇家人已知婴儿是男,数度暗示不得已可先保婴儿。但贾问朴非妇科行家、忘了交代,只管按自个的想法,能救大人,且救大人。结果,产妇侥幸活命,男婴却没了。

当时,产妇家人对这样的结果还是认可的,也表示了感谢。

按理,这是就算结了。

不料等贾问朴回到扬州半年后,这人家却以医术糟糕致病人丧命为由,把他告上衙门。当地官府把他传唤到衙门,颇有治他误伤人命罪之嫌。他那朋友开始并未为他出头辩诬,只是一味回避躲闪。倒是有扬州乡绅闻讯,纷纷联名具函为他做保。此案屡经反复,最终因举证不足,处他赔丧家一万钱了事。

虽然最终没将投入监牢,却败坏了他的声名。

更可悲的,是他的儿子。此子年纪不大,却已在扬州医界声名鹊起。他因此两次奔往齐州、并在第二次途中不幸意外落水身亡。

后来有人说,此案的缘由,是那产妇家人与他的朋友起了严重纠葛。那人恨极、无力直接扳倒对方,结果通过拿问他的朋友贾问朴,来间接报复他。就因为要报复对手,却要拿不相干的、甚至是他某种意义上的恩人是问,还害得他赔上无辜儿子的性命,这事何种无耻齷龊的心态。

而他不可思议的,是那屡屡声称负恩于他的朋友。

此人遇事梭巡不前,给人以贾问朴此案有事出有因的误判。以致使案子耽搁了时间,给他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好在其人最终良知不泯、出面与丧家对质,才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冤狱。

案子了结后,贾问朴大病一场。

317

再一件,是到了杭州后的事了。

这又得分几次说。先是贾问朴反客为主。

到了杭州以后,诸事出奇地顺当、成功大出汪秉真的意外。此行从踏入鱼梁镇始一直到杭州,就被汪秉真主导着。可自从进入杭州城,情形陡变。下了客栈后,贾问朴当仁不让、要汪秉真陪他去拜会他的那些商界朋友。这类朋友,大多与他过去从医有关。不是以前的的病人或病人家属,便是杏林老友、早年的一些徒弟或药界通人,抑或这些人等转相介绍结交的官场大佬、文坛翘楚和商界巨擘。

奇怪的是,贾问朴的那些朋友对他似乎格外尊重,甚至有人称他为杭州大侠。至于他侠在何处,汪秉真与他相处了好些天,还真没瞧出来。

后来他发现,老人实在高明。侠之为侠者,无过于此。

何解?他跟那些人做生意,似乎很朴实、很直截了当。大笔金钱上的一切往来,都在一揖一拜间,化为笑谈。不过,汪秉真也注意到,他其实在疏狂豪爽的外表后,还暗藏有一颗机心。无论如何,生意谈成后,在似乎把腕言欢之际,有意无意地早已把一应规矩事项,化为版牍笔墨。

当然,这期间他也没忘了把汪秉介绍给他的那些商界朋友。

再后来,当听说汪秉真与新结交的客户谈判遇到困难时,他还数度陪汪秉真与新结交的客户喝茶或闲聊。

往往一番周旋之际,这老头反而后来居上、彼此成了朋友和合作伙伴。

比汪秉真更快更诚恳。

318

再就说到老人的秉性。

老人久历江湖,却又很是率性。

还就能成人之好。

就在杭州的商务办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有一天,赵博即汪秉真外甥外甥为生意上的事,有意单独去一趟扬州。他听说后,当即借了一艘朋友的快船,请一位老朋友的仆人陪他来回去了两天。他还专门修书,把那儿颇有声望的一位朋友,介绍给了赵博、请朋友特别加以关照。

这豪举也让汪秉真大开眼界。

最教汪秉真惊奇的,从杭州折向婺州的路上发生的事。那天,他突然告诉汪秉真,他决定就此歇手,把他这边经营得颇顺当的生意和未结的款项,转给汪秉真。这生意,贾问朴已经营多年,盈利颇丰且甚是牢靠。本该时一项重大的、需要从长计议的事,而在他眼里,似乎并不在意、说丢就丟。

就在汪秉真犹豫不定、不知该如何处置时,他已草出一份合股经营文书,递到汪秉真手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