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李白出侠记之青蛇> 四十一.喜剧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十一.喜剧鱼(1 / 2)

 253

这汉子见状一楞。

他再看那老板,依旧不动声色,谦恭地垂手侯在一旁。而四周的食客也早以作鸟兽散。

汉子自感无趣。

于是他冷了冷脸,埋下脑袋,“呼啦呼啦”地喝起豆腐脑来。不一会儿,便将一大碗红通通、白晃晃里拌了少许清舂和黑芝麻等佐料的豆腐脑,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而后抬手一擦嘴,翻身而起。

铺子老板见状,赶紧上前伺侯。

这汉子一把将他推开、扬长而去。

李白扶膝起身、暗自好笑。独臂老板瞧着远去的汉子,摇了摇头。随后,他转身朝李白一个长揖,满眼都是感激不尽的颜色。

而那鲁莽汉子一走,不久前已渐趋冷清的浆茶铺子,也慢慢恢复了生机。

不一会儿,那小伙计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而跟随其后的,是那个小媳妇。就见她笑吟吟地捧了个大盘子,径直走到李白面前放下,羞羞地欠身道了个万福。那盘子里,有条肥大的黄河鲤鱼。

黄灿灿、醋香蓬溢。

绿白胡葱相伴,极清爽。

又而且又辣又麻。

254

李白大笑。

他没想到,老板还真的弄出一道麻辣鱼来。别说小浆茶铺子,就是京城的大酒楼,也不多见。

此时,铺子已过了早生意高峰,客人渐渐少了下来。

李白力邀老板和俩好心地滞留在棚子里、以防不测的乡亲一块儿来共享那条醋香浓郁、又辣又麻的黄河大鲤鱼。众人推辞一番,欣然就坐。这一来,小铺子里的空气,一下变得轻松起来。

就着这轻松空气,我索性也轻松一会儿,闲话一段有关辣的掌故。

在中国,辣字出现很早。

《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辣”的解释:從辛,刺省(省刺右刀)聲,乃指猛烈之辛味而言,故從“辛”。又以“朿”为刺之省,“刺”本作“戾”解,为舛逆之意;辣味入口,有“刺戾”意。今天我们说到辣,离不开辣椒。但明以前,中国没有辣椒。它的原产地在墨西哥。一直要到明末(16世纪末),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最初,辣椒出现在浙江沿海和广东沿海地区。它第一次被文献记载,是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道生八笺》中,但当时它的名字是番椒不叫辣椒:“番椒,丛生花白,子俨秃笔头,味辣包红,甚可观,子种”。

“辣椒”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

《牡丹亭》“冥判”一出,有38种花卉雅号,此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它最早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引进的。

因此,作为一种食用菜,时间就更短了。

清代和民国各省方志中的记载,为历史学家研究辣椒在清代的传播路线提供了大量参考。康熙年间,贵州地区“土苗以代盐”,这时候辣椒才开始较大范围地入菜。到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并向周边地域普及。嘉庆年间,开始有几省通志记载将辣椒“种以为蔬”。道光和同治时,贵州作为一个著名的食辣省,开始了“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四时一食”的日子。另外一个食辣省湖南,也是在这时普及的。今日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是以麻辣的调味出名的,但其实辣椒在川菜中的存在时间并不悠久。晋朝的《华阳国志》已有记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但都是花椒和姜蒜调制的。一直到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上,才有了关于种植辣椒的记录,但已经是“山野遍种之”;到了清末,傅崇矩的《cd通览》中记载的辣椒已经成为川菜的主要调味料。

很有意思吧。

255

美食人人喜欢。

说到这儿,我索性再多走一步、跟读诸君讨论讨论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一美食文化。食有百味,其中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辣味。那么,李白乃至更古年代,我们今天常见的辣椒还未传入中国,中国人是怎样运用辣味调料,发展出辣的盛宴呢?

这就要说到一种叫茱萸的植物了。

茱萸,别称又叫“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其可以分为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都可以入药。其中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味极辛香,可以入菜,也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有温中、止痛、理气的功效,可以治寒驱毒,所以古人认为佩戴它可以去泻去灾。《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的记载。吴茱萸,又称“茶辣”和“漆辣子”,也是药用为主,性热味苦辛,可以做苦味的养胃剂、镇痛剂和驱蛔虫药。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爬山登高时,手臂上会插上“茱萸囊(插着茱萸的布袋)”。曹植的《浮萍篇》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使它暴得大名。

茱萸入菜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西周。

《礼记·内则》中“三牲用樧”。樧,即茱萸。当然,古时的辣味调料,并非只有茱萸。还有芥末和扶留藤。芥末常见,我就不多说了。扶留藤古名蒟,属胡椒科,产于云贵川、两广等地,“气特殊,味辛辣”。最早见于史记,在《唐本草》亦有记载。古代有蒟酱,是非常珍贵的辣味食物之一,甚至达到要走私的地步。扶留藤是制作蒟酱主要原料,蒟酱也用于代指扶留藤。遥想李白当日,是可以大饱口福的。可惜的是,蒟酱制法在明代后失传,我们今天已无法领略其独特的美妙滋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