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李白出侠记之青蛇> 二十一.小磨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十一.小磨难(1 / 2)

 139

我接着说第二卷。

说完第一卷,这故事差不多才开了个头。读者也许会说,你的李白就这样?他不但还不像个侠,反有点无赖汉和浪荡子的模样。

没错。李白很伟大,尤其到了后期。

可终其一生,他身上也从来没脱尽一个俗人、江湖浪子的底色。李白的平民意识和对贵族政治的叛逆,是他的最高信仰,至死没变。江湖侠客的豪与狭;诗人的稚拙天真与政治家的圆转和老道,至死集于一身。后一点,他没学到家。这也跟他的出身与履历有关。因为出身平民,他对民生有很深的了解。但他考虑和观照问题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国家层面,是自上而下。他的缺陷是与高层政治的难于沟通。

跟他相对照的是杜甫。还有高适。

杜甫因为离平民生活有距离,一旦瞧见战乱中的平民生活的悲惨,刺激更大。而与贵族政治家打交道,对他不是太大的问题。不是太大,但也不小。所以他官场颇为失意。另一例子是仕途显达的高适。出身官宦之家的他,家道中落。这使他接近平民。官宦出身,是一则给了他游走于高层政治的从容。但也走得有点晃。这是个矛盾。一个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悖论。这样的矛盾,杜甫有,高适也有。

李白矛盾得比谁都更厉害。

因此也更好玩。

140

我先从陆府说起。

陆申的府邸,在长安城东南的平康坊。这是个老宅子。南临横贯东西的中央坊道,可谓闹中取静的好去处。而若论衣食住行之便利,是京城坊里之首。宅子前后三进、外加一大片西花园,蔚为大观。院门正对坊道与河道,东边接有小巷,与“广济堂”沟通。北面是座寺院。

今儿一大早,这大院里便搭起一溜高高的席棚。

这天西北风贼紧,布幔给吹得“卜落、卜落”地响个不停。

不久,阴了好些日子的天空,突然又飘起雪花。往日的院子,有的是轩昂与宁静。

如今,它被代之以泼天盖地的白幛、挽联,不绝于耳的低徊的颂经声。空旷的厅堂里,触目都是令人惊心的哀怨、忿恨和凄凉。乱纷纷的大雪片儿,更加重了这院子内外的悲凉哀苦的氛围。

从今儿早起,这京城有数的大宅院,显得格外忙乱。

所有的人,都在院内忙忙碌碌地布置丧仪。

忙,但却沉静。气氛郁闷。

近午时分,院门前喧腾嘈杂起来。随后,那载了棺材的牛车,缓缓驶入坊道。一时间,鞭炮四起、哀乐震天。李白与陆府上下人等,赶紧将这一行和仪仗,接入陆府大院不提。

灵车入院,陆府上下的忙乱也进入高潮。

尤其是客厅内外,一时人满为患。

按说老管家董述回府,场面上的事用不着李白多管。可此时忙活了大半天的老人,早歪在一旁,只有喘息的劲了。

这也难怪。自清早长乐坡启程起,就有忙不完的活。这带了一应丧事仪仗的一长溜的队伍缓缓而行,一路吹打着凄凉的哀乐、朝天抛洒雪白的纸钱。走得很慢。得时不时停在道旁,接受亲朋好友的祭奠。到了陆申的府邸,年轻力壮的都已是疲惫不堪。更何况一个老人。

这前前后后,还得他来一一照应。

所以李白只得硬了头皮出来应酬,好让老人缓口气,对付接下来更多更大的麻烦。

陆申从商数十年,苦心经营,为京城可数的且富且仁的大家。乍闻噩耗,满城震惊。眼下吊客盈门,也实属该当。不过,烦人的事儿也没少。叫李白忧的,是陆家人流攅动不息、良莠不辨,撵也撵不完。

说不准下一刻就乱,就来一两个犯浑的。

浑得清清爽爽。

141

就等着好戏开锣,他想。

果然有戏。

先是有几个和尚来了。说是宝昌寺的。他们声称是住持、暜润大和尚弟子,受住持大和尚之托,来给亡友陆家按排佛事追荐亡灵。那领头的还说,已在寺庙誊出了一处地方,准备日后给陆申的灵柩暂厝之用。

接着,是老张盖。

他已从长乐坡找来陆府。吊唁、盘桓了半天。张盖没跟李白提起印西桥。可瞧他那架势,借助于陆申府邸及所谓陆申之丧、寻觅印西桥等人的意图,却是明摆着的。

到了下午,官家有了反应。来了个北门羽林军采办官。

他称与陆申一直有大宗生意来往。

老头人特好,所以今儿非特虔诚地来府上吊唁。

还到处转了半天。

142

这些都是小事。

此后,来了个大麻烦。

麻烦来自万年县衙。县衙派来个刑名师爷,还带来了俩人,其中一个是仵作即验尸官。此人指名要找老管家董述说事。通常,在乡间或一般城市间,官府对发生在富户身上的凶案,都特别感兴趣。

长乐坡归万年县管辖。它县衙这么做,真说起来,还算不为太过。

往常,这是要讹点钱花的节奏。

这回不一般。来人声称,这回的长乐坡凶案,满京震动。上峰极为看重,要当堂验看陆申尸身、核实案情。此时,老管家忙累了,刚回后院歇息。这不奇怪。忙乱了大半天,连李白一个年青人,也累得哈欠连连,何况一老者。陆申是何人,哪是能这般对待的?

李白头皮一麻。

他知道来者不好缠,顿时提醒自个打起十二分精神。他一边赶紧着人给这仨来客每人封上一份厚赂,一边特意从厨房请来与官场打交道颇为熟悉的陈四婶,帮忙招呼来客。

上完茶、客套一番后,他谦恭地把小丁三递来的长乐坡禀文的抄件,呈给来人。——这就要说到,还是老管家董述行事沉稳。此前,他已从长乐坡镇的里正那儿,抄来一份给上峰的禀文。其中有关于陆申遇袭重伤的章节。后来,他又请该人补了其伤重不治一句。为的就是堵住法律漏洞,防止有人出花样。

师爷看过一笑。他沉吟片刻,又向李白——了解案情经过。

随后,他把禀文抄件转给身旁的随从。

那人毫不买账。他沉了脸,扔在一旁、摆出一副非得公事公办的架势。听说小丁三也是当事者,还把他叫到一边,盘问了半天。趁着他走开,一旁的仵作随口说了一句,暗示此人并非县衙中人。李白会意、大感棘手。到了这时,非得由熟悉当地官场的老管家出马,还得尽快打点官府了。他上前支走出面招待的刘三嫂,示意去请老管家。此后单挑那人,竭力敷衍、拖延时间。

他极恼火,脸涨得白一阵,红一阵。

却还是忍了。

143

老管家很从容。

他从后院得知此事,赶紧让人备下重金,请一位善与官府攀达的董事即刻带人走访官场。上至长安京兆伊(相当今市长)、监察御史,下到万年县衙,一一打点到位。

办完这事,他才摇摇晃晃来到客厅。

他暗示,对此事已在官方层面作了妥善处置。

要李白稍勿安躁。

李白见状大喜。于是,他顿时放宽心,索性与老管家悠然唱起“双簧”,消遣那难缠的歹人。——后来得知,此人是北门禁军的一个重要幕僚。

那人咬定,非开棺验尸不可。

这一老一少俩闲人,只管左推右挡、腾挪反侧。

那人弄得恼火起来、高声谩骂。李白借故走开。老管家也不发火。他谦恭。既不松口,又很有耐心地跟这人软磨。

不到一个时辰,长安府来了一书记,带来京兆伊的口谕,着万年县衙不必为难丧家。

那师爷接报,随即躬身告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