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小官员> 第九十六章 大明的盐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六章 大明的盐政(2 / 2)

郑三爷很明白小鬼难缠的道理,点头同意了。超哥又跟王六说道,“六爷,如此一来,你手中训练过的盐丁就有八十多人,作为种子,以老带新,再训练出两到三批人,到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王六爷也点头认可,这个时候超哥就问起郑三爷大明盐务的问题,郑三爷确实是老私盐,对当前的大明盐务这一块知之甚深。

大明在九边囤积重病,来防备蒙古和女真的进犯,但边境苦寒之地,无粮食储备,边防明军的军粮需由内地调拨,久而久之,财政不堪重负。

为此,洪武年间朝廷将历朝严控的官方垄断盐政网开一面,准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运粮来换取“盐引”,盐引可从朝廷换取食盐,之后自行贩卖,是为“食盐开中”新政。

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政府的招商榜文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地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开中法的实质是国退民进,放权让利。明政府突破汉武帝以来盐铁垄断,将官营的盐业专卖权转让给普通商人,用来解决庞大军需供给。

这本来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三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明朝北方军事压力的增大,不得不频繁开中,导致盐的产量竟然跟不上盐引的发行量。

第二个问题就是,皇室、贵族和官员利用权力寻租愈演愈烈,他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

第三个问题就是,盐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又非常高。马克思说,如果有10的利润让人疯狂,有50让人不顾一切,有100的利润可以挺而走险,有300的利润,可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所以走私的非常厉害,就算朝廷设严刑酷法也压制不住。

明朝有专门煮盐的盐户,朝廷没钱供养他们,但是他们也要活下去呀。

所以朝廷只得同意,交完定额的官盐后,他们可以销售一部分多余的盐,不用交税,那么这部分盐就是余盐。

可想而知,相对于官盐,盐户的注意力更集中于余盐,这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所以余盐的质量更好,价格反而更便宜。

这时胆子大的,有权势的人就乘着购买余盐的机会,疯狂走私,朝廷也没有力量去管理余盐,造成的结果就是私盐泛滥。

这三个问题一叠加,大明朝的盐政基本就崩溃了。对于普通商人来说,有了盐引他也没办法拿到盐,甚至从爷爷到孙子都支不到盐。导致开中法的效果越来越差,朝廷发了盐引,却收不到多少军粮。

另外就是盐的走私愈发猖獗,市场销售的盐八cd是私盐。官盐价格又高,质量又不好,当然就卖不出去了。

等郑三爷跟超哥说完这一切,他才明白怪不得堂堂的侍讲学士要来问他盐政,这简直就是大明朝利益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呀。

谁都想着插一脚,但是有识之士又要维持朝廷不散架,这一点比明末那些只知道死命挖墙脚的要强得多。

既然张超能折腾出黄连社这样的皆大欢喜的好招数,是不是也可以给盐政出出主意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