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一妃难求> 参考文献《白话反经》一二例与俺的随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参考文献《白话反经》一二例与俺的随笔(1 / 2)

 《白话反经》(即《反经》译本)是不错的书,在写《纤》的时候,我常常翻来做角色性格设定和应对政策的参考。

===========以下是部分内文,也算是推荐此书的试阅吧=============

大体第一

识大体,弃细务,这是君道,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要记住:为官。以不能为能。

(恕删)

我知道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悠哉优哉地坐在那里统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怎么知道的呢?看看尧、舜怎样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费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练用于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都各自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尧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三国时的哲学家刘邵在他写的《人物志》中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帝王的严守他的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他们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正因为做帝王的通晓这一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西汉刘安写的《淮南子》做过这样的比喻:“巧手匠人在建造宫室时,做圆的东西一定要用圆规,做方的东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东西一定要用准绳。东西做成后,人们就不再去理会这些工具了,只是奖赏工匠的奇巧。

宫室造成后,人们也再不会去管那些匠人了,而只是说,这是某君某王的宫室。”荀子说:“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发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驾车要想做到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做到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明正直的能人。这样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却极大。”这就是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象自己拥有一样去支配使用的意思。]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议曰:“《申子》云: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言百当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尸子》云:“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也;君者,以用贤为功也。”]

上面说的是通晓治国、用人**的最高统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做了。他们往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损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这里还可以引述战国时的法家申不害和尸伎在他们所写的《申子》和《尸子》中的话来说明。《申子》说:“人君应当知道他治国的最高原则,群臣应当知道所负的职责。说话算数,说了就实行,是各级官员的事,并不是帝王必须遵循的原则。”《尸子》说:“举荐贤能是各级官员的功绩;善用贤能才是帝王的功绩。”]

本篇讲的是君道,即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必须通晓、掌握的根本大原则。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帝王也是一个管理者,只不过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团体,而是太子一般团体、社区的国家而已。作帝王的一些原则、方法有时同样可以推而广之地运用到对一般团体、社区的管理中。

比如识大体、知大体而弃细务,这一法则就很重要。在楚汉战争中,刘汉一方制定国策和战略思想的有张良;负责经济规划,在战时就是解决军需的有萧何;而韩信则是最高军事指挥,负责南征北战。他们各尽所能,却成就了刘邦的“无能”之功。而项楚一方却相反,谋略他信不过范增,在鸿门宴上犹柔寡断,纵虎归山,放了刘邦;带兵打仗,他又信不过手下的众多大将,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总有一种与蒋士争功的嫌疑。他倒是也能体恤士卒,遇有伤病员,还要亲自送饭、喂汤。但遇到封赏功臣的时候,却对封王的大印爱惜不已,直到把印玩出缺口才肯给人家。所以,人称他为“妇人之仁”,最终不得不惨死于乌江边上。

(后略)

=========偶的叽里咕噜==========

秦姒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或许各位并没有看出来吧,她其实善妒。当然,不是在男女方面。她感兴趣的是人性、准确说是分析人性,她会对别人的每个倾向进行分析和推算。这就是姬山翁说过的,他徒弟必备的“旁观的能力”。

当感到某人有资格与自己一较长短的时候,她就会产生排斥感,在意识到别人某处不如她时,她会产生贵族式的优越感,对人友好和怜悯。这一点在对盲眼的孟章时候表现得比较明显。

她对自己心态的调整能力是很强的(这也是她情商高的一个表现),所以基本上除了第一反应的“让我不太舒服”“或许是错觉”,之外,她的表现挺得体。在《一妃难求》的第四节里面,我写她用语言跟即墨君暗斗,其实只是为了尽快表现她和即墨君的争锋相对和各有高下。她本身会这样做么,不会的,口舌之快没有一点意义,她会闷在心里。不过,后面东宫解释之后,她要说什么话先把即墨君推出来做幌子,倒是她的风格。她不会第一个表达她的意见,除非是跟东宫私下相处时。

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她?因为她是臣,是我想要塑造的“第二人”形象,她的出发点是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才干。她有许多的心绪波动,但不应锋芒毕露。

而东宫对各位“臣”、对各方面源源不断输送到他面前的人才,表现出的应当是取舍挑选信赖和评估的能力,并非展现自身的博闻强识赋雅风流武勇将才。帝王心术,他还在学习中,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明白么?他究竟是真的天真无邪缺根筋,还是大智若愚心镜清明?我不知道,这就是我本文要慢慢摸索着写出来的,就算他真是前者,也会慢慢往后者转化,如果读者期待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那个……恐怕有点难……毕竟他身边有秦姒等强势的人物,特别是秦姒,她说过最不喜欢的就是比自己聪明的上司,嗯。

让我们期待臣压君、女压男,结果最后发现自己被吃得死死的吧!(邪恶笑)

=============第二例================

关于识人的,也就是我赋予秦姒的后天才能

===================================

知人第五

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恰当用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了知人之难。怎样才能既知其人,又知其心,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章对这些经验又做了系统的归纳,不可不细细揣摩。

(前略)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向他隐晦含糊地突然提出某些问题;连连追问,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与人背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诚实;直来直去地提问,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让人外出办理有关钱财的事,就能考验出是否廉洁[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钱财交给他,由他支配,可以观察他是否仁义,或者让他面临有利可图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他是否廉洁];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贞操[或者让他呆在令人兴奋的美女身边,就能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秽乱的人];要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勇气,可以把事情的艰难告诉他,看他有何反映[或者突然告诉他危险在即,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勇气;或者猛地恐吓他,看他是否有特别之处];让一个人喝醉了酒,能看出人的定力[有人用让人醉酒的方法来考验一个人会不会乱性]。

(所谓观诚,后文略)

《人物志》还说:“人有精气,精气如果是内在实有,就一定会表现出来。因此,心气粗糙的人,他的声音就会沉重而散漫;心气周详谨慎的人,他的声音就显得平和而有节制;心气鄙陋乖戾的人,他的声音就粗犷;心气宽缓柔顺的人,他的声音就温和圆润。讲信义的人心气柔和平易,讲义气的人心气从容不迫,和气安详的人心气简易随和,有勇气的人心气雄壮奇绝。”

用这种方法来观察人,叫做“听气”。

(中略,下为察色之法)

[《人物志》说:“心地光明正直的人,他的仪容显得强劲而宁定;心地平和的人神态也安闲自在。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到最纯粹的时候,就会显得正直而端庄;勇敢到了极至的时候,神色就显得骠悍而刚强。心有忧患,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身有疾患,就显得篷头垢面;喜色让人愉快;怒色眉横目竖;心中困惑不解,神色就莽莽撞撞,反复无常。所以,如果一个人说得非常动听,而表情与言语却不协调,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语无伦次,可是底气十足,神色又很诚恳,那是因为他不善言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疑的用心;没有说话就怒形于色的,是因为太愤怒了;言语和怒气同时喷发的,是这人急于要强迫别人改变他认为不对的事情。凡此种种,虽然当事人想竭力遮掩,但内心的真实活动与外在的对应表现却总难随意支配。即便是受到了威吓或惊恐,临时改变他的面孔,仍然骗不了人。”]

(考志、测隐、揆德之法略)

=========偶的叽里咕噜=========

秦姒在看人的时候,往往是从面相、神色、言谈来将人划分等级,再慢慢了解其作为。关于面相,我是参考了一些资料来写,但是实在是摸不着头脑,只能写得模棱两可,这是我的能力不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