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野心是否是后金汗位之争中的决定性因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野心是否是后金汗位之争中的决定性因素?(1 / 2)

 这几天专门翻了翻关于后金的史料,不由感叹,皇太极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高明政治家啊,我真的不禁怀疑,“太宗之位原系夺立”一词,究竟是谁最先说的?可能是多尔衮吗?

大概我这话讲得有些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不过我现在很怀疑,如果努尔哈赤果然当着大家的面把汗位传给多尔衮,那么多尔衮是否有可能成长为一位康熙式的“千古圣君”?还是成了一个被叔叔抢班夺权的后金版的建文帝?这两种结果究竟哪个更多一些呢?我现在恐怕很难下结论。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比较皇太极和多尔衮这哥俩究竟在治国的本事上,究竟谁更强一些,我个人认为,由于两人身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以一时之间可以说是难分伯仲。如果皇太极活到入关之后,就未必不搞剃发圈地这些政策,因为对于满人来说,这是维护他们统治基础的有效办法,无论皇太极还是多尔衮,他们都是表面上态度开明,从谏如流的贤明君王,但骨子里一切以本民族利益为首要为参照物的标准,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可以说,这个民族前后出了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两位毕生精力为本族的兴亡发展而努力的优秀领袖,是他们最大的幸运,至于是否承认该两人是他们的民族英雄,就不是我等汉人要去管的事情了。

但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中间省略了皇太极的天聪和崇德的历史,而是由多尔衮直接继承努尔哈赤的位置,那么清朝究竟会走向何方呢?对于多尔衮的政治才能,或者说治国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的天纵英才;还是在得到皇太极的任用之后,在长期的管理吏部,掌控官员升迁任命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经验来的呢?或者干脆说他是皇太极的好学生,长期和皇太极打交道的过程中耳熏目染,尤其是在目睹甚至自己从旁协助皇太极铲除政敌的过程中逐渐磨练出来的呢?

这方面存疑,总之就我个人认为,在努尔哈赤去世之时,十四岁的多尔衮恐怕根本没有什么掌控大局的能力,驾驭众多野心勃勃,不肯甘心听命的大贝勒们的威信。我相信,如果多尔衮没有找到一座实力雄厚的靠山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皇太极上演一出燕王朱棣夺取侄子皇位的历史话剧。届时多尔衮究竟下场如何?以皇太极的秉性,估计多半会让多尔衮身不知鬼不觉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至于多尔衮究竟怎么消失的,或者他的消失是否需要理由向群臣们作出个清楚明白的解释,就是要看皇太极自己的心情好坏了。

十四岁的多尔衮政治能力究竟如何?现在人恐怕无法得知了,只能够凭借猜测和对比:既然康熙十四岁时就可以铲除权臣鳌拜,自己亲政,而多尔衮的智商显然只会比康熙高而绝对不会逊于康熙,他又怎么会沦落到建文帝的地步呢?

我觉得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在康熙即位时,满清进关已经将近二十年,儒家忠君,君臣为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个时候就算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想要篡位都非常困难,就更不要说鳌拜这个根本跟贵族挨不上边的一介权臣了。再说经过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两代人均致力于君主中央集权的努力改革中,等到康熙时,君主的权力已经远远高于后金时期。而且鳌拜显然是不得人心,失败是迟早的事情,康熙所遇到的阻力要远比当年的多尔衮少得不是一点。

想象十四岁,手无寸功,因为母亲得宠因而找来周围几乎所有贝勒们妒忌和嫉恨的多尔衮,不但要面临着皇太极的巨大威胁[皇太极当时貌似掌控两个旗?],还有同样野心勃勃,残忍狠辣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团结在他们身边的巨大势力,随便哪一个只要动动脑筋,估计就得要了他们兄弟三个的性命。

多尔衮要想在大汗的位置上保住性命,那么他所要找的靠山,恐怕也就只有代善了吧?这一点也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代善对于多尔衮究竟算是个什么态度?

单看表面上,假如代善能够审时度势,自己担任辅政王,甚至娶了大妃阿巴亥,这样一来皇太极还敢乱来吗?关键时刻,历史的天平确实向代善这边倾斜过,可惜,代善却最终将这个机会放弃了。他既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那么可以说,如果他能为多尔衮护航一段时间的话,对于多尔衮来说,绝对是一件幸事,届时清朝的历史,应该完全不同了吧?

我觉得,在老努死后到大妃殉葬这十几个时辰内,代善是完全有可能得到政权的,要么他自己继位,要么当辅政王,可是他最终选择了最苯的方法,就是拥戴皇太极登基。事实证明,当时拥戴皇太极登基的人,除了一个与皇太极脾气相投而死得太早的萨哈濂外,根本没有一个不被皇太极兔死狗烹的,阿敏如此,莽古尔泰如此,岳托如此,德格类如此,代善也算是忍辱负重,受尽了委屈,才勉强保住一条老命。可饶是如此,他依然深恨多尔衮,宁可拥戴皇太极的儿子登基,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这究竟是什么心态使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