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第七十二节 少年老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二节 少年老成(1 / 2)

 这一听,我本来已经动摇了的心思,眼下又坚定起来,不行,我绝对不能坐视东青去冒这么大的风险,不由得,下意识地立即反对道:"不,不行,不但东青不能去,也不能派尼堪去。"</p>

大概我说这句话时实在有些失态了,多尔衮不禁诧异起来,"嗯?你不让东青去也就算了,怎么还让尼堪去?你怕他吃败仗?"说着,他的眼睛里流露了些许嘲笑之色,显然是认为我一个女人不懂军事,和我商量这类事情根本就是对牛弹琴。</p>

我只是隐约记得原本历史上有这么回事的,但是尼堪具体是怎么败的,我就没有印象了,因此我也提供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可以提前阻止这场败仗的发生。为保万一,最好派别人去,说不定能逢凶化吉呢。只不过,我真的没有说服多尔衮的任何理由,这还真叫我犯难了。</p>

"那倒不是,他这些年来屡立战功,打仗的能力在当朝也是一流的。只不过,这一次敌军统帅并非寻常之辈,我怕他轻敌冒进,反而吃亏,或者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毕竟现在广西危急,湖南近半的土地都落入李定国之手,这等关键时刻,稍有差池,只怕令形势难以收拾。我看..."我沉吟着,想到一个更加合适些的人选,"我看要不派博洛去吧。他打仗的风格像你,布置周密,策谋谨慎,应该比尼堪去更稳妥些。"</p>

尼堪和博洛虽然同是多尔衮的侄子,不过尼堪和多尔衮的关系要更亲近些,当年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之后,年仅五岁的尼堪被交给大妃阿巴亥抚养。当时多尔衮四岁,多铎两岁,这三个孩子可以说是穿开裆裤长大的。听说多铎小时候调皮捣蛋经常惹祸,每次都是尼堪替他顶包挨揍的,所以他和多尔衮兄弟的感情一直很好。所以,多尔衮在给他立功的机会时也就格外慷慨了。</p>

多尔衮仍然不以为然,笑道:"真不明白你为什么信不过尼堪,你和他们这些人也就是见面点点头,寒暄寒暄的交情,根本就谈不上熟悉,更谈不上知道对方性情了。他从小和我们兄弟一起长大,名分上虽是叔侄,其实论亲疏关系,还要胜过我们和阿济格呢。我要是信不过他,又怎么会对他委以重任?再说博洛,他打仗固然稳妥,能耐不在尼堪之下,他去也行。问题是,你不知道,勒克德浑在江宁(注:原南京,归清朝统治之后更名为江宁)生了重病,难以理事,我怕他随时会开缺..."说到这里时,他的笑容完全收敛了,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忧虑。</p>

"怎么会这样,他今年好像才三十冒头啊。"这事情我还真不知道,突然这么听说,心里头也不免郁郁。这世道,这天命,我还真是看不透了。那年我回盛京策划夺宫,要不是勒克德浑这个隐藏最深的卧底出来帮忙,恐怕我和其他几个大臣的性命就在那里交代了。那时候他才二十出头年纪,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距现在也就过去了九年,想不到竟然会有这样的局面...他们这个家族的人,还真是不长命的,难怪多尔衮这两天会这般抑郁悲观...我越想越不是个滋味。</p>

我们相对默然了一阵子,多尔衮这才略略恢复了常态,叹息一声后,说道:"死生有命啊,这事儿,也不是人人都能控制得了的。而江宁是整个南方的重中之重,失江宁就失南方,这个位置至关紧要,所以也要早做准备才是。博洛在浙江福建一带前后征战了将近三年,对南方很熟悉,我已经和内阁大臣,诸王们商议过了,派他即日启程赶往江宁代替勒克德浑理事,同时接管节制南方七省的军务。他办事精明谨慎,且有文武韬略,派他前去最合适不过。"</p>

我默然,原本我想着博洛或者勒克德浑可以胜任援救广西湖南的重任,可眼下看来是肯定不行的了。这几年朝廷上的贵族将领们病故了不少,剩下的够资格能独当一面的还真不多了,难道不让尼堪去,还叫多铎去,或者阿济格去?</p>

多尔衮当然瞧出了我的想法,不等我发问,就解释道:"多铎现在负责兵部事宜,兼管户部,眼下南方到处都在打仗,筹措粮草军需之类可谓千头万绪,他根本脱不开身;至于阿济格,我前几天接报说蒙古喀尔喀那边又有人蠢蠢欲动了,我已经令他整肃本部兵马,十日后出发去山西大同,和姜镶一并守御,以防蒙古人趁火打劫。至于别人,不是不能打仗,而是身份不够,毕竟这次征湖南一共出动十万大军,都是旗营、汉军营的,是我朝眼下最为精锐的部队,非宗室将领不能统帅。你说说,除了尼堪,还能派谁去呢?"</p>

我这下彻底无言以对了。如果是绿营兵还好说,可眼下派的可是立国之根本的旗营兵,都是八旗精锐,不以满洲贵族为帅,实在无法震慑统领好这样一支骄横悍勇的大军。将帅若是指挥不动下面的军队,就必败无疑;当年洪承畴在松山之战的惨败就是个最典型的前车之鉴,多尔衮不是崇祯,当然不会犯那样的低级错误。</p>

有些事情,由于身份所限,我即使知道接下来有可能发生,却根本无法阻止,即使努力过也不曾奏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可能会临时发生变化吧。毕竟,现在的历史已经和原本的有很多偏差之处了,譬如姜镶并没有造反,多尔衮兄弟们还活得好好的,连原本应该在今年死掉的博洛、满达海、瓦克达等人也都活蹦乱跳的。那么尼堪这次出征,兴许也不会死呢。</p>

不过,我还是不放心东青也跟着去蹚浑水,"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放心不下东青。他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怎能一上来就去那样危险的地方呢?"</p>

多尔衮有些不耐烦了,他不再答话,而是吩咐侍女们进来伺候。洗漱完毕,更换上朝服之后,他方才对殷殷以待的我说道:"东青的安全问题,我一开始就跟你说过了,不必担心,用不着他亲自上阵的,负责一路兵马的指挥就是了。再说了,尼堪和多尼都是自家人,肯定会对他多有照顾,严加保全的,不会出事的。你呀,就是妇人之仁。都像你这样护孩子,这江山怎么打得下来?"</p>

说罢,也不等我回话,就戴上朝冠出门了。</p>

我坐在床沿上左思右想,这才略略放了心。说的对,没有谁敢拿东青这个皇子,很可能是未来储君的性命当儿戏的,肯定会对他保护周全,不会让他亲临前线;东青虽然没有什么征战经验,却是个极聪明的人,如何趋吉避凶必然自己清楚得很,用不着我操心;再者,多尔衮既然已经在昨天就议定此事,已经派人去丰台传召他回京了,这种已经决定了的事情是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不论是朝廷还是皇帝,都不能自食其言。于是,我也就不再如之前那边担忧了。</p>

第二天中午,我正坐在仁智殿里代替多尔衮看那些无关紧要的民事奏折,就有太监在门口通传:"禀娘娘,大阿哥在殿外候见。"</p>

我听说东青回来了,立即一喜,放下笔来,"好,这就叫他进来吧。"</p>

"嗻。"</p>

没一会儿,东青就进门了,拂下袖子给我行了个礼,"儿子给额娘请安。"</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