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第五十二节 政治家的贪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二节 政治家的贪婪(1 / 2)

 "嗯,想来多半如此,不然他怎么会如此火急火燎地派人来送书信?以往从来都是我们给他送劝降信,只不过他这个第一次主动来信,是不是表示愿意归顺我朝?"多尔衮将书信接在手中,却发现这信着实不短,足足有四页之多,他在览阅之前,先是望了我一眼:"眼下我们正是久旱之时,这不,天上就降下甘霖来了。"</p>

我对于此封书信的内容虽然没有过目,却早已心知肚明,现在高兴未免早了些,"对于吴三桂来说,王爷所领的八旗大军又何尝不是久旱之后始降的甘霖?不过照我看来,这封信却也未必就是归降信。"</p>

多尔衮捏着手里的信,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上面,而是略显愕然地盯着我看,顷刻,他摇了摇头,道:"难不CD到了这个时候,他吴三桂还要拿着平西伯的架子,想要跟我大清讲条件吗?殊不知这世上哪有花任何本钱的买卖?"</p>

"王爷先不必疑虑,看过之后就明白我的猜测是否准确了。"</p>

我当然是胸有成竹,然而却不想在多尔衮面前过分卖弄聪明,再说这也不是我的聪明,而是我有详细了解过这段史料的优势罢了。这次即将到来的山海关大战,我不想多加掺合,因为这对于多尔衮来说已经是一场相当完美的成功战事了,根本不需要任何补助和提点,我害怕在这每一步都必须做到恰到好处的敏感时期,由于不经意的一个举动甚至什么意外因素,导致历史产生相应的蝴蝶效应。</p>

多尔衮低下头来,将书信先是匆匆地过目一遍,接着又重新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知道是喜悦多一些还是嘲弄感多一些,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浅笑:"这个吴三桂,还真是来信借兵的,你猜得还真准!你也看看吧,冠冕堂皇的,文采也属上等,看来吴三桂在谋虑方面的确要远远精细过一般武将啊!"</p>

我接过信来,一页一页,缓慢地翻着,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字书写方面没有标点符号,所以阅读起来不可马虎,否则很容易会错意思。</p>

"大明敕封平西伯兼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致大清摄政王殿下: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谊,谅王亦知之。</p>

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p>

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锄暴剪恶,大顺也;拯顺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本宜上疏于北朝皇帝,但未悉北朝之礼,不敢轻渎圣聪,乞王转奏。"</p>

读毕,我忽然冒出了一个南辕北辙的念头:等到清朝入关定鼎之后,我就教那些国史馆的学士和章京们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并且大力推广,等到全中国都开始采用标点符号来方便阅读时,我这个"发明者"是不是也可以名留千古了呢?这么简单就可以扬名立万的办法,我以前怎么一直都没有想到过呢?还是自己被舒服日子侍候成了懒惰之人,连脑子都不肯动了?</p>

多尔衮哪里能够知道眼下我的脑子里竟然想着这些东西呢?他看到我沉吟不语,还以为我在思考什么策略还是琢磨信中意思,于是开口问道:"熙贞,你在想什么呢?"</p>

我顿时醒悟过来,这才注意到自己的走神,当此军事要务,甚至说是重要的历史阶段前,我居然思想溜号到了如此地步,着实可笑得紧。于是赶忙谈起正题:</p>

"这书信的抬头有意思,吴三桂念念不忘他平西伯的头衔,显然是有意提醒王爷,他是以两国之间平等互通书信的身份和立场来信借兵的,王爷如果答应借兵,那么等他恢复大明的宗庙社稷,成为复国功臣之后,就和大清互约为友好之国,馈赠于大清的好处可着实不薄啊!"</p>

多尔衮重新接过信来,指点着其中一段说道:"此人果然善于做无本买卖啊!你看看,什么'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看来这犒劳大清军队的银子都不用他吴三桂自己掏腰包,就可以哄得我出力替他成就田单之功,这算盘打得果然不同凡响,"接着一笑,"不过听说李自成已经收获了七千多万两银子,正源源不断地运送往西安,只是不知道等我军赶到之时,还能不能拣到些残羹剩饭?"</p>

我也禁不住粲然一笑,"不过能够让他忙不迭地绞尽脑汁,筹措用词,大拍马屁的,整个清国也只有你一人了。看来这吴三桂也的确到了快要山穷水尽的地步,还不忘保持自己的名节,贪恋复国之功的勋名,王爷如果轻易答应了他,那才是咄咄怪事。"</p>

多尔衮点了点头,答道:"是啊,以往我们出兵入关,也的确是为了些财物,算是'损人利己';,消磨大明的国力。不过今时已经不同往日,明朝已亡,我们要的是整个中原,岂能被区区小利所驱使?"</p>

我突然间想起了先前他写给李自成,要求与大顺军协约共取京城,瓜分北方的那封信。看来人性本是贪婪,尤其是作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则更是将这种贪婪发挥到极致。一个月前,大顺军未出陕西,多尔衮如何能够料到关内战局竟然会发展得如此神速?当时他的意愿,也不过是能够在与大顺军共同灭亡明朝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捞取便宜,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得到黄河以北的土地。而今,李自成显露流寇本性,吴三桂仓皇送来借兵信,这让多尔衮的信心又加深了一层,胃口又增大几分;如今谁要是再想同他谈条件,就绝对是区区黄河以北之地所不能满足的了。</p>

偏偏多尔衮在出兵名义上还赢得了相当大的优势,现在入关不再是趁火打劫的侵略之举,而是冠冕堂皇的"替尔等君父报仇"的名目。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明朝人方才醒悟:原来敌人的敌人并非全是自己的朋友,却可能是更为危险的敌人。</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