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海没让韩俊等太久,韩俊返校回家不久,就接到了他的传呼。
“小俊,日本那边的情况有些复杂啊。”赵大海在电话那头说道,言语间有些不太确定。
“怎么了?”韩俊一阵紧张,问道。
原来,韩俊委托他的事情,当他晚上赵大海就打了一圈儿电话,总算找到了驻日本那边工作人员的电话,好在春节他们回国休假,否则,光这个国际长途就有够麻烦的。
待仔细询问之后,人家对漫画这种东西也不是很了解,仅仅知道那东西在日本是比较火的,而且出版漫画的地方非常多,见赵大海问的紧急,对方答应联系一下日本那边的朋友。
可这一问之下,问题来了。
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有两间,一间是集英社,另外一间是讲谈社,而小的出版社更是林林总总的二三十家,而旗下的杂志更是数不胜数。对于赵大海的外甥想要投稿的想法,他们都只是觉得有趣,而至于如何投稿的方式方法,毕竟他们也不是业内人士,根本不知道。
不过,赵大海在经贸委工作,身边的同事,特别是驻外的同事,与国外的商品以及客户接触颇多,信息不像一般的企业那么闭塞,国外的一些文化思想对这些人也有所影响。当他们听说了韩俊的想法,虽然觉得可能性不大,不过还是跟赵大海说,孩子既然有热情,就鼓励一下,浇冷水反而不美。
举手之劳而已,不如把稿子寄到日本那边当地的朋友处,让他们帮忙处理,只是寄给谁,人家收于不收,自然是两说了。
赵大海想了想,觉得也是,便代韩俊答应了。他有一个老同学在海南出版社工作,对于出版社里的一些情况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私下认为,如果单纯把稿件寄送给一家出版社,成功率定然是不大的,不如让韩俊多送几分,广撒网,多捞鱼。
“你有没有寄到哪家出版社的打算?”待跟韩俊说明了情况,赵大海问起。既然韩俊想要投稿,想来他心中已有腹案,要是他有目标,这事做起来就相对的简单的多了。
却没想到韩俊居然一愣,说道:“还这么麻烦呀?我又没去过日本,怎么知道投哪家,不如三姨夫,把稿子投给所有的出版社吧。”
对于韩俊这种想当然的话,赵大海哭笑不得,说道:“臭小子,你知道人家那里有多少家出版社吗?”
“哦,那不如就投几个大的吧。”韩俊提议道。
电话那头的赵大海,略一沉吟,说道:“行了,剩下的事儿你就甭管了,先把稿子送我这边来吧,不过小俊,我可不敢保证人家一定能要啊,要是不成你也别灰心,大不了我帮你联系海南那边,人家有专业的编辑,还能指导指导你。”
赵大海的意思,可就真的认为韩俊准备搞写作了,却不知韩俊本来就是玩儿票来着。韩俊称谢连连暂且不提。
把稿子送到了三姨夫那,韩俊也算了了一件心事,毕竟是第一次尝试,赵大海的话也让韩俊的头脑有所清醒,自己心血来潮想要赚外国人的钱,可那根本是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蒙头撞进去,会不会头破血流还不知道呢,索性不去想它。
出了赵大海的家门,韩俊找了个书报亭里面有公用电话,准备给朱培江打个传呼,自从韩俊上次跟他提起,老朱也配上了传呼机。
听着寻呼台小姐柔美的声音,韩俊刚刚报完了号码,却被书报亭里摆着的滨海晚报吸引了,只见头版下方一个标题“崂山绿石——崂山的新标志”,韩俊一乐,顺手买了一份。
“崂山风管委拟定于朱培江先生联合开发绿石项目……把崂山绿石打造成崂山的第二张民片……”滨海市说起来是一个新兴的城市,百多年前,还是个渔村。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沿海第一批开放城市,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却在文化底蕴上略显不足。
没有济南府悠久的历史,没有泰安东岳的威名,就连相邻的淄博,也是春秋五霸齐国的都城,更何况临沂,则连诗仙李白也为了“兰陵镇”的美酒乐不思蜀。在这种情况下,崂山绿石的成名显得尤为重要。
韩俊看完报道,心下一阵大爽。正好,电话铃也随之响起。
“朱叔,忙什么呢。”电话那头声音嘈杂,似是闹市。
“没事儿,我正闲逛呢,你这是在哪?要不来台东吧,朱叔请你吃饭。”
韩俊笑笑:“不用了,初一那天我问你风管委那边联系的怎么样了,你说领导不再,我今天正好看到报纸,好像风管委的已经注意到这事儿了。怎么,朱叔不抓紧时间研究研究?还有咱场馆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