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之末日守护> 第一节 两个少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节 两个少年(1 / 2)

 大明天启元年,西元1621年,阴山南麓大同镇右卫城

春天还没有到来,昨日又起了风霾,风从极北的冰冷大地上升起,夹杂着高原上黄土,从阴山的河谷、山隘中穿过,席卷了整个大同军镇的十七个卫所、七十二座城堡。

右卫城距离西口古道长城关卡不到二十里,风霾尤为浓重,周长十里的青砖城墙、城中彩绘的牌坊、高耸的鼓楼都隐藏在土黄色的风幕之中,在城里东街的一条巷子里,一座普通的四合小院也被风霾笼罩。

推开小窗,淡淡的黄土气息扑鼻而来,窗外的天空中露出一抹鱼肚白色。风霾退去,今日武术学堂可以上课了。

房屋是院子里紧邻着院门的一间倒屋,光线暗淡,从火炕上爬起来,王俭不再去想刚才那些奇怪的梦,点亮小窗下书桌上的油灯。豆大的火苗在灯芯上连续跳跃了几下,便将光亮泼洒开来。屋里陈设简单,粉过的墙壁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黄色,透露出时光的味道。

一根纤细的柳枝,柳枝的一头被剥成如同马尾一样的许多更细的小条,王俭将柳枝剥开的一端伸到手中的粗瓷杯子里,蘸了一蘸,随即将浸满靑盐和中药的柳枝放入口中。

柳条虽细,但在稚嫩的口齿间摩擦,却需要极大大耐心,灌入一口水,突然想起前几日好友裴俊嘴里吐出血沫,一脸惊讶和恐惧的神态,王俭忍不住噗的笑出来,口中的水飞出好远。

漱口之后,唇齿间还留着淡淡的中药香气。中药是母亲配制的,院子里东边的三间厢房有两间是药房,空闲的时候,王俭会陪着母亲熬制中药。

洗漱完毕,身材修长的少年挑着两个硕大的水桶,走进还有些昏暗的巷子。

巷子一棵槐树下有一口水井,东街居住的大部分是普通的商户和附近卫所中低级军官的眷属,每天清晨,街坊邻居都会起来到水井打水。王俭无疑是每日清晨来的最早的。

青石围成的井台上挂着薄冰。水很冷,冷的有些刺骨,转动辘轳提上水,王俭用扁担挑起两个水桶。青石板的路面上结着霜,冰霜和黄土混合在一起,没有那么湿滑。随着身体的前行,木桶左右摇晃着,他努力地保持着平衡,身体随着木桶的摇晃而扭动,看起来倒像是一种有节奏的舞蹈。

两个硕大的木桶是特制的,比一般打水用的木桶大出许多。这个硕大的水桶是父亲王青成找西街的木匠定做的,父亲身材高大、沉默寡言,一副男子汉的气概。

王俭清晰记得那是在二年前的一个清晨,父亲将两个木桶交给了他,并叮嘱他担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后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在遥远的白山黑水间有一个人发布了七大恨,带着他的军队冲向了民屯、卫所。七大恨,他不清楚那都是些什么样的仇恨,他只知道他的父亲和许多长辈离开了右卫城,埋骨在白山黑水之间。

父亲是位军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职责。他不知道该去恨谁,是谁让他与父亲再也无法相见。他甚至无法勾勒出仇人的模样。于是,刻苦学习武艺,照顾好母亲是他所能想到的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事情。

晃晃悠悠来到小院门口,王俭侧过身,小心翼翼的用扁担的一头顶开了院门。

挑满水缸,洒水扫地,投洗后的抹布对折叠起放在架子上,不大的四合小院已经洗去黄土,露出清秀之色。

食笼里有昨夜母亲给他备好的早饭。大同产煤,灶台的火还封着,蒸笼散着余温,笼盖打开后,笼布里放着蒸馍和煮好的鸡蛋。

清扫小院比往常多花费了一些时间,关上院门,王俭沿着东街向西走去。

天色已经大亮,阳光依然被冻结在天空中。

空气很冷,街上偶有行人经过,都是将手揣进棉袄温暖的衣袖中。于是王俭也学着那个样子,双手插进对应的衣袖中,走了几步,他感觉到有些别扭,为了保持平衡,他不得不弓着背,为了温暖,他也不得不缩着肩膀。

于是,他自嘲的摇了摇头,将手从袖口处拿了出来,然后他直起腰,甩开胳膊,大步流星的向前走去。

穿过城中心的四牌坊,便到了西街,西街有几家铁匠铺,其中一家铺面不大,门口也没有招牌幌子。看到铺子简陋的门板已经打开,王俭便将手放在冒着白气的嘴边,发出几声清脆的鸟鸣声。不一会,一位穿着青色短袄,身材瘦小的少年微笑着从铁匠铺里走了出来。

“来的很早哦,我们装货吧。”

“等一下,吃完这个再干,我母亲让我给你带的。”

“那就不客气,谢谢伯母啦。”

瘦小的少年接过王俭递来的鸡蛋,转身走进铁匠铺,蹲在炉火傍边,一边用手磕着鸡蛋,一边招呼王俭过来取暖。

看着蹲在炉火傍边津津有味吃着鸡蛋的裴俊,王俭心中掠过一丝酸楚。

裴俊和王俭是儿时好友,如影随形,一起去张秀才的私塾读书,一起到武术学堂习武,那时的生活是幸福而无忧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