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君臣们各怀心思,迅速裂变为以陈演、光时亨为首的死守派和以李邦华、李明睿为首的南迁派。两派互不相让,你一句我一句,最后上升到人身攻击。
看到眼前的场景,朱由检真是烦透了。只要大明的官员超过两人在场,就一定会有朋党,有朋党就有党争。以前也就算了,只是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他们也拿来作为党争的筹码,这就让朱由检有些受不了了。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反对南迁的臣子,又有几人是真心想保住祖宗的陵寝。他们很多人不过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有些人甚至纯粹就是因为他同意所以我反对。
朱由检大喝一声:“退朝!”拂袖而去。朝堂内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整个殿堂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鱼贯而出,仿佛经历了一场大战的战士一般潇洒自如。
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日子一天天的拖下去。朱由检可不敢再拖下去了。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登基称帝,麾下百万雄兵正浩浩荡荡地杀向北京而来,多尔衮继承了皇太极的遗志,一心想要攻入关内,夺取中原。而此时,明朝在山西和北直隶的守军战斗力极为孱弱,同时因为受到大顺军“三年免征一民不杀”的政治宣传,对明朝廷的忠心程度连连下滑。弄不好,李自成的大顺军不出两月便会抵达北京城下。在东面,除了山海关外,辽东仅剩下宁远孤悬在外,即便它是一颗钉子,也再没实力钉烂满清帝国这张大牛皮,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的伟大业绩不可能在吴三桂的身上重写。摆在朱由检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南下江南,在南京重建朝廷,伺机北伐。
过了几天,李明睿升任翰林院学士。
朱由检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包括中途接应部队的安排、统领人员、中途驻扎的地点等,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将领至济宁部署接应部队,并在比较安全的济宁、淮安两地安排驻地。朱由检又问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李明睿承认,所有明军主力不是用于镇守关口,抵御义军,就是在边地抗击清军。京城关门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为必须留下部分军队护卫留守北京的官员。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员从京畿八府征募新兵。
从这里可以看出崇祯帝是想要南迁,因为江南形势和条件比久经战乱的北方要好,而且在当时的江北各地尚有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左良玉、高杰五位总兵驻守,显然比北京安全。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大臣竟然没有一个人给崇祯台阶下,完全不支持崇祯南迁的想法。
强敌一步步压镜,朱由检真的不敢再等下去了。他把李邦华、吕大器和李明睿等结果主张南迁的大臣们留了下来,吩咐道:“朕已决意南迁,现在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你们不要伸张出去,秘密准备。朕估计,流贼最多再有两个月就会迫近京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快。要快!”
李明睿等人明确表示: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全力保证南迁的安全。
为了提升沿途的安全系数,朱由检下诏封刘良佐为广昌伯、刘泽清为东平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左良玉为宁南伯、高杰为兴平伯,意图以高官厚爵笼络他们。朱由检也不忘辽东前线,专门下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尽管朱由检一再要求南迁准备秘密进行,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还是走漏了,而且流到了光时亨等人的耳中。
光时亨立即觐见朱由检,声称李明睿主张南迁是歪理邪说,不杀李明睿,天理难容。
朱由检心里一面暗自骂着李明睿的不小心,一面对南迁之事又生疑窦。他不得不叫王承恩把李明睿宣进殿中,与光时亨对峙。
李明睿本以为皇帝召见是询问南迁准备情况的,可是一进宫门,看见朱由检拉着一张脸,旁边还站着光时亨,心里顿时明白了:这是又生出了变故。
还未等李明睿说话,朱由检就开口说:“李明睿,你跟光时亨说,怎么叫个准备南迁了。”
李明睿深知此刻绝不能将南迁之事透露出去,至少不能表现得让它跟皇帝扯上关系。他想了想,对光时亨说:“前些日子我主张陛下南下,光大人认为祖宗陵寝不可丢弃,坚决要求陛下死守京城。这几日,我思来想去,陛下可以死守京城,但太子和诸位皇子皇女可南下到南京去,在那里搭起朝廷的班子。一旦北京战事不利,陛下率众南下也有个落脚之处。如果京城战事顺利,流贼可破,则战后太子几个再回来就是了。”
光时亨冷笑道:“你这诡谲伎俩,也想哄得过我吗?”
一场暴风骤雨似乎又要来临。